孙燕姿,不踟蹰不谢幕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17年间推出13张专辑,曾是情歌天后,新专辑唱出人生领悟

孙燕姿


  华语流行女歌手,1978年7月生于新加坡。2000年发行首张专辑《孙燕姿同名专辑》出道,以专辑中的歌曲《天黑黑》成名,同年获第十二届金曲奖最佳新人奖。此后陆续发行专辑《我要的幸福》《风筝》《完美的一天》《逆光》《克卜勒》等。2017年11月,新专辑《孙燕姿NO.13作品:跳舞的梵谷》面世。
  落地窗外的天空黑了下来,灯光星星点点。酒店的房间很暖,孙燕姿正窝在床上小憩——整个下午她都在不停地说话,为新专辑《孙燕姿NO.13作品:跳舞的梵谷》做宣传。助理将她唤起,她背对玻璃窗,站立,整理发型,瞬间切换到工作模式。对着手机镜头,她录了一段小视频,语速很快,全程微笑,完全没了刚才的疲惫。
  结束之后,孙燕姿在《环球人物》记者对面坐下。她化着淡妆,瘦小的身躯裹在宽大的毛衣里,依然是邻家女孩的模样,带着些羞涩和紧张。这与新专辑宣传照上的那个女子完全不同:她闭着双眼,穿着红色长裙在雨中跳舞,决绝又孤独。
  “很执着、很疯狂地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像梵谷(即台译梵高)一样,我想这张专辑呈现这个感觉。”孙燕姿说,而这也正是这些年她对待音乐的态度。作为歌手,她已经唱了17年的歌。17年间,她重复着离开、回来的动作,恋爱结婚生子,但始终未曾远离音乐。

在光明与黑暗间穿行


  每天清晨,女孩(孙燕姿饰)跟着闹钟起床,洗漱、冲咖啡、吃早点,穿西装上班;天黑时,她坐公交车回家。这种毫无变化的生活让她越来越疑惑,她在幻想中撞见另一个自己:登上旅游杂志封面畅游世界,在下雨的大街上跳舞,在阳光沙滩上大笑……作为专辑主打歌,《跳舞的梵谷》MV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疯狂并行”的故事。
  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小样,孙燕姿就被这个题材吸引。“我去看梵谷的画作和他的故事,觉得他很特别。他是一个有些偏执和疯狂的人,把自己的耳朵割掉,在麦田里开枪自杀。”孙燕姿说。她对照自己,发现有些地方和梵高很相似,比如执着,比如理智与疯狂常常像两个小人一样,在内心深处打架。
  当时的孙燕姿,恰恰也爱上了画画。她参与了新加坡政府提供的“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SkillsFutureCredit),这一培训计划是政府为每一位年满25周岁的公民提供500新加坡元(相当于2500元人民币),用于学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孙燕姿选择去画画,每个礼拜三的早上到下午1点,如果没有工作,她都会待在南洋艺术学院画画班里。从水彩到素描,再到油画,一路画下去。
  在画画的过程中,孙燕姿渐渐悟到“先有阴暗处,才会有明亮面”,“也就是说白与黑是并存的,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人永远停留在纯粹的快乐和幸福中,也没有人一直处在黑暗中。”孙燕姿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这种感触恰好与《跳舞的梵谷》契合。
  录制《跳舞的梵谷》这首歌时,孙燕姿先喝了一小杯酒,让自己进入到微醺的状态。随后,她进入录音室,尽情开唱,唱着唱着还跳起了舞,“有一些癫狂,完全是在用直觉唱歌。”
  孙燕姿用3年的时间,才唱完了整张专辑的10首歌,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而且都是在光明与黑暗间穿行。《我很愉快》講述最无能为力的爱情;《天越亮,夜越黑》则是在说希望与失落、光明与黑暗的交织;《充氧期》是鼓励大家,生活有灰暗时刻,但咬紧牙关冲过去就是光明……
  “从前我总是唱很励志的歌,歌迷们常常会说你是我的精神支柱,这个头衔让我觉得很开心,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意义。但是到了现在,我不只是想要和大家一起开心,而是更想去开拓另一个世界,让大家听见音乐不是只有疗伤而已。”孙燕姿说,在那个世界里,人不只有美好的状态,也会有挣扎、有晦涩、有痛苦,与其去抗拒它,不如去接受它。
  年近四十的孙燕姿,对自己要走的路似乎是越来越笃定,就像她的音乐老师李伟菘说的那样: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情歌哀而不伤,给人力量


  孙燕姿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路唱,一路寻找。
  她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是2000年。那年6月,一张名叫《孙燕姿同名专辑》的唱片在台湾地区发行。封面上的女孩,一头利落的短发,瘦、平胸、背心加长裤,完全一副中性打扮,眼神还有一丝茫然。就像专辑的封面上写的那样:没有一个22岁的女生像她这样唱歌。
  这个女生刚刚从新加坡李伟菘音乐学院毕业,懵懵懂懂,只是喜欢唱歌。然而凭借清纯、简单的造型和气质,还有独特的声线和娓娓道来的歌曲,专辑刚一问世便引起轰动。
  专辑中那首《天黑黑》成了当年热曲,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整首歌讲述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有对青涩岁月的回顾,对现实的感悟,还热情地鼓励人们即使“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进”。这种单纯的美好、蓬勃的生气,正是那个年代的情感底色,她唱出了这一代人的心声,很多人就是从此喜欢上了孙燕姿。至今,她的歌迷仍会记得那个MV中的经典画面——孙燕姿穿着一袭白衣,迎着风边弹钢琴边唱: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
  首张专辑大卖后,公司很快为孙燕姿打造第二张专辑《我要的幸福》。此后《风筝》《Start自选集》《Leave》《未完成》《TheMoment》接连推出——短短3年间,孙燕姿发行7张专辑。“当时真是疯狂,每天都在做做做做做东西,停不下来。”
  那是华语音乐的黄金时代,也被孙燕姿认为是自己的黄金时代。她的那些传唱度很高的作品大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像是《风筝》《开始懂了》《遇见》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旋律也都似曾相识,跟着哼哼就会唱,也就是所谓的“芭乐情歌”。“但和大多数女歌手的情歌不同,孙燕姿的情歌哀而不伤,总给人一种力量。”有粉丝总结说。
  “男有周杰伦,女有孙燕姿”说法开始流行起来。2002年10月,《亚洲周刊》用长篇报道来描绘这场席卷亚洲的“孙燕姿现象”。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讲过自己的经历,“去台北和上海时,看到到处都是孙燕姿代言的巨型广告牌,听到到处都在放她的歌,觉得非常骄傲。”   如此频繁发歌,另一个后果是歌迷对孙燕姿的歌有所疲软。孙燕姿自己也注意到这些,正如她在《我要的幸福》中所唱的那样:怎样的速度/符合这世界/变化的脚步。她开始尝试寻求突破。
  2005年,《完美的一天》算是一首比较另类的经典。孙燕姿以一种舒服、慵懒的姿势,唱着“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阳光洒在地板上/也温暖了我的被子”。这一年,孙燕姿还把头发染成了红色,但依然难抵专辑销量下滑的颓势。
  “我逆着光却看见/那是泪光/那力量我不想再去抵挡……”两年后,孙燕姿唱着《逆光》重回舞台。但同时,她也在思索到底要不要为了销量而唱。2011年,她推出《是时候》,这一次她以长发的形象亮相——此前10年她一直是短发,“这个造型希望让大家知道,孙燕姿还有很多空间、很多的可能性。”
  接着结婚、生子……孙燕姿开始寻找当歌手更深层次的意义:音乐还可以怎样?
  2014年的《克卜勒》被认为是孙燕姿最具突破性的一次尝试,过往那些讨好市场的元素都消失无踪。结果可想而知:口碑两极分化。但孙燕姿说做这张专辑时自己是快乐的。她至今还记得在录《无限大》那首歌时,配唱的李伟菘老师即兴跳起了舞,各种舞步,让人忍不住发笑,“和喜欢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非常难得。”

自称是个“方木钉”


  孙燕姿告诉记者,《跳舞的梵谷》这首歌一开始不被人看好。歌词里大量运用与梵高画作有关的意象:向日葵、麦田、乌鸦、咖啡座等,再加上电子化的人声伴唱、华丽的提琴演奏,还有歌剧女声,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这首歌“文艺得张狂”,甚至难以理解。“有争议才是最好的作品,哪怕外界不理解,也要有自我的坚持。”孙燕姿说。
  孙燕姿的这种对音乐和自我的坚持源自家庭教育。她的父亲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系教授,母亲是一名教师。她是家中次女,从小就热爱音乐,5岁时学钢琴,10岁时登台唱歌。“我们家教很严,父母要求我们一定要努力,至于努力过后,结果如何,并不是重点。爸爸常会问我们很多问题,他不告诉你答案,但会教你方法,让我们决定接下来要怎么做。”
  有一天,父亲很认真地和她说:“人一辈子总要会一样东西,以后才会有消遣的嗜好。”听了这话,孙燕姿开始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合唱团、篮球队、网球班、芭蕾舞团……只要有一点兴趣,就去尝试。
  “他是开明的,让我通过各种尝试來确定到底喜欢什么。”在父亲的影响下,孙燕姿变得独立而有主见。作为歌手,她少有绯闻,既不去电影客串,也不涉足综艺圈。出道17年,她做的最任性的事就是3次退隐,几乎每次都在事业正红之时。
  其中一次是2003年。连续3年发行了7张专辑后,孙燕姿选择退隐一年,理由是“为了不被工作打败”。那一时期,她每天都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最累的时候是凌晨两点卸完妆,4点为了新的演出又得起来化妆,回到酒店累到倒头就睡。”
  紧绷的日子让她一度惧怕上节目,讨厌和人说话。有一次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工作人员在门外叫她,她称自己在洗澡,事实上她一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持续了20多分钟才出门。
  “人们都只看到闪光灯下的我光芒四射,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状态有多差。当时的我几乎是空的,我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觉得没什么和大家分享了,也完全享受不了当歌手的乐趣。”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回忆起那段“黑暗”的日子,孙燕姿说道。
  第二次退隐发生在2007年专辑《逆光》之后。为了炒作新专辑,她所在的EMI百代唱片高层陈泽杉专门召开记者会,曝光她在埃及拍摄音乐录影带时,遭到当地黑道的攻击和勒索。后来,孙燕姿澄清“事实没有那么夸张”,她被这种过度消费惹恼,不再和公司续约。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跳出来,离开娱乐圈。
  “这通常意味着,我该削掉一点点我的棱角。但朋友们,这正是我介意的部分。不,是憎恶的部分。”退隐后,她在博客中解释道。她称自己是“方木钉”——周围几乎到处可见圆形的孔,可方形的木钉无法钉入圆形的洞里。
  再后来,她恋爱结婚生子,走出了普通人的人生轨迹。曾有人问她,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到,想退就退想进就进,最后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你?当时她愣住了,不知道,不好答。
  现在,她找到了答案:“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大,不可能所有人都跟着一个潮流,听一首歌。”孙燕姿以自己的姿态行走在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上,正如她在《跳舞的梵谷》中所唱的那样:不回顾/不顽固/不踟蹰/不谢幕/不庆祝/不欢呼。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公元106年即位,由邓太后临朝听政。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刘祜亲政,镇压邓氏外戚集团,并重用宦官以及阎皇后外戚。公元125年,刘祜崩,谥号“孝安”,葬于恭陵。  东汉的极盛之时出现在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当时,汉和帝在内扫清外戚,在外重设西域都护府,维护了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创造了历史上的“永元之隆”。可惜盛极必衰,他之后的皇帝,就一个不
人物简介卢卡申科,生于1954年8月30日。早年从军,并在基层从事农业工作,踏入政坛后高调反腐。1994年至今,任白俄罗斯总统。  身材高大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总给人不苟言笑的威严之感。但这几天,他常面带笑容。5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开始进行国事访问,卢卡申科亲自到舷梯前迎接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  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白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引用白俄罗斯名言:“
3M是世界公认的办公用品第一品牌。该公司的员工斯班瑟曾为了改进产品,想发明世界上最黏的膠水。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胶水的黏性却越来越弱。失望的斯班瑟把配方扔在公司的数据库中,不再尝试。  直到6年后,斯班瑟的同事富莱无意间在数据库里发现了这个配方,还有配方上斯班瑟写下的结论——“没有黏性的胶水,毫无用处”。富莱看到评语后,眼前一亮。原来,他是位基督徒,每次参加礼拜时,都很烦恼唱诗本里用来标示位置的书
人物简介金凡秀,韩国潭阳人,今年48岁,韩国版微信Kakaotalk创始人,2015年第一次以29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金凡秀,韩国潭阳人,今年48岁,韩国版微信Kakaotalk创始人,2015年第一次以29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在刚公布的福布斯2015全球富豪榜上,韩国版微信Kakaotalk创始人金凡秀以29亿美元身家首次登榜,在所有韩国富豪中排名第七。他是前十中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家公司设计了一款自动售货机,它专门回收废弃的矿泉水瓶。当废弃瓶子被扔进去时,它的一个通道会自动掉下宠物粮食,另一个通道会流出干净的水,这样,流浪的小动物就能随意享用啦。售货机的设计者说,机器靠太阳能运转,卖废弃水瓶的钱能够負担机器日常的维护与运作,因此环保又长效。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款售货机,他们利用闲暇收集废旧瓶子,然后扔进售货机,希望能帮到小动物们。
3月的周三和周四成为韩剧迷的节日。《太阳的后裔》(下文称《后裔》)每周这两天在中韩同步上映,帅气军人和美丽军医在异国的恋曲俘获了国内众多女性观众的心,掀起了2014年《来自星星的你》之后的又一韩剧热潮。  韩国总统朴槿惠也为该剧“点赞”。在3月21日的首席秘书会议上,朴槿惠称赞此片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观念起了积极作用。但她真正的着眼点并非“追星”,而是关注此剧对韩国文化产业的意义
人物简介  毛卫宁,1963年生于青岛。电视剧导演。作品有《誓言无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2015年2月26日,他导演的《平凡的世界》在多家卫视上映。  “1975年2、3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飄洒着。”在旁白的诵读声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以和原著一模一样的开头拉开序幕。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平凡的世界》称得上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作家路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科学怪人,你可以从技术的角度说它是一个天才,但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说它是一个毁灭人性的东西。智能到底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我们已经大规模地开始了信息搜集,但是好在目前基本都是奔着商业去的,还没有把社会学、心理学、生命科学、政治学、法学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放进去。我自己做过几个大数据的研究,发现每嵌入一个学科的思想时,模型的展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最可怕的是模拟人性,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道
一   他来看病,一个人,老头,八十多。问他:“家属呢?”   他说:“我是孤老。”   这话,我不太信。   怎么讲呢?越是孤老,越不太会独自来看病,要么是身边有村干部,要么有远房亲戚,否则,生死关头,谁来签字?没了,谁给安排后事?倒是有些人,跟儿女闹别扭了,一赌气这样讲。   现在医患纠纷多,處理老年病人,我们更是慎之又慎,病情一定要跟家属交代一下,否则,一旦出事,麻烦得很。  
国人对“宏观调控”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但它具体包括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大体而言,2000年以前的宏观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相对次要;2000年以后,货币政策的作用逐渐提高。现在一说宏观调控,好像就是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反而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了。每当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市场上就立刻呼吁“央妈”出手,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然而,这种单一的调控手段真的有效吗?  客观地说,2009年以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