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一个问题,使用两种方法,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管理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互动。
这是一本封面显得有些复杂的书。书名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副名是“请做需要做的事”,说明是“每个员工如何发挥主动性的权威指南”,还有附注“一位管理大师亲自撰写的员工培训读物,繁体中文版已风靡于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企业”。我相信鲍伯·尼尔森的英文原本封面一定会简单得多。
这本书已反复读过多遍,但直到最近才想提笔写一下阅读此书产生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每一位雇主心中都对员工有一种最强烈的期望,不要只做雇主告诉你的事,运用你的判断和努力,为公司的利益,去做需要做的事。对于这一点每个员工都应该知道,不过,很少有企业清楚明白地说明过。
我之前就读过阿尔波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这两本书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好本职工作。还记得狄更斯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扉页上写过一句话,“能力和机会是通往成功的天梯的横级和两侧,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想成功,能力是自身造就和修炼的,机会是客观世界流动的,能力需要主动地去创造和表现,而机会需要你准备好并且把握住。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上级需要考虑创造一种氛围,下级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更加自觉自愿地产生和表达主观能动性。这或许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这本书最大的缺憾。正如做营销的最忌讳是从主观的角度向顾客布道一样,土光敏夫说过,真正有效的销售不是竭力向顾客推销什么,而是恰当的表述之后让顾客自觉地产生购买欲望。
管理也是如此。鲍伯·尼尔森很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但他主要在教诲员工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却忽略了上级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有时更为重要。在书中,他曾讲述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他当工地工程师时,有一天到工地检查工作,他看到一些工人没戴安全帽,十分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大家,看到大家戴上安全帽才离开,不料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大家又都摘下了安全帽,而且心中不快。他反思之后想了一种方法。第二天他一到工地,拿了几顶不同样的安全帽,问大家是不是原来的帽子不舒服,并讲了几个因为不戴安全帽而发生的事故。之后,工人们自觉地戴上了安全帽。一个问题两种方法两种效果。这说明,管理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互动。
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漫画,电视里正播放着社区防盗讲座,一个坐着看电视的人呼呼大睡,家里正在遭到小偷的清洗。从这个画面,我联想到从我们学生时代,甚至更早,就开启了这样的类似情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单边行动,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多是追问式的查询和命令式的训诫,老师很少给学生开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申辩与反驳,往往视为狡辩和顶撞,是要严肃处理的。谈话的关系被异化,教师成为发令者,学生成为承受者,很多学生因此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厌恶学习。
其实,无论管理也罢,学习也罢,都要相互尊重,正视“互动”、“沟通”的重要,学会与人对话、交流,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这是一本封面显得有些复杂的书。书名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副名是“请做需要做的事”,说明是“每个员工如何发挥主动性的权威指南”,还有附注“一位管理大师亲自撰写的员工培训读物,繁体中文版已风靡于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企业”。我相信鲍伯·尼尔森的英文原本封面一定会简单得多。
这本书已反复读过多遍,但直到最近才想提笔写一下阅读此书产生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每一位雇主心中都对员工有一种最强烈的期望,不要只做雇主告诉你的事,运用你的判断和努力,为公司的利益,去做需要做的事。对于这一点每个员工都应该知道,不过,很少有企业清楚明白地说明过。
我之前就读过阿尔波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这两本书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好本职工作。还记得狄更斯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扉页上写过一句话,“能力和机会是通往成功的天梯的横级和两侧,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想成功,能力是自身造就和修炼的,机会是客观世界流动的,能力需要主动地去创造和表现,而机会需要你准备好并且把握住。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上级需要考虑创造一种氛围,下级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更加自觉自愿地产生和表达主观能动性。这或许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这本书最大的缺憾。正如做营销的最忌讳是从主观的角度向顾客布道一样,土光敏夫说过,真正有效的销售不是竭力向顾客推销什么,而是恰当的表述之后让顾客自觉地产生购买欲望。
管理也是如此。鲍伯·尼尔森很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但他主要在教诲员工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却忽略了上级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有时更为重要。在书中,他曾讲述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他当工地工程师时,有一天到工地检查工作,他看到一些工人没戴安全帽,十分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大家,看到大家戴上安全帽才离开,不料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大家又都摘下了安全帽,而且心中不快。他反思之后想了一种方法。第二天他一到工地,拿了几顶不同样的安全帽,问大家是不是原来的帽子不舒服,并讲了几个因为不戴安全帽而发生的事故。之后,工人们自觉地戴上了安全帽。一个问题两种方法两种效果。这说明,管理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互动。
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漫画,电视里正播放着社区防盗讲座,一个坐着看电视的人呼呼大睡,家里正在遭到小偷的清洗。从这个画面,我联想到从我们学生时代,甚至更早,就开启了这样的类似情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单边行动,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多是追问式的查询和命令式的训诫,老师很少给学生开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申辩与反驳,往往视为狡辩和顶撞,是要严肃处理的。谈话的关系被异化,教师成为发令者,学生成为承受者,很多学生因此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厌恶学习。
其实,无论管理也罢,学习也罢,都要相互尊重,正视“互动”、“沟通”的重要,学会与人对话、交流,这样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