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胜于说教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一个问题,使用两种方法,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管理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互动。
  这是一本封面显得有些复杂的书。书名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副名是“请做需要做的事”,说明是“每个员工如何发挥主动性的权威指南”,还有附注“一位管理大师亲自撰写的员工培训读物,繁体中文版已风靡于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企业”。我相信鲍伯·尼尔森的英文原本封面一定会简单得多。
  这本书已反复读过多遍,但直到最近才想提笔写一下阅读此书产生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每一位雇主心中都对员工有一种最强烈的期望,不要只做雇主告诉你的事,运用你的判断和努力,为公司的利益,去做需要做的事。对于这一点每个员工都应该知道,不过,很少有企业清楚明白地说明过。
  我之前就读过阿尔波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这两本书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好本职工作。还记得狄更斯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扉页上写过一句话,“能力和机会是通往成功的天梯的横级和两侧,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想成功,能力是自身造就和修炼的,机会是客观世界流动的,能力需要主动地去创造和表现,而机会需要你准备好并且把握住。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上级需要考虑创造一种氛围,下级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更加自觉自愿地产生和表达主观能动性。这或许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这本书最大的缺憾。正如做营销的最忌讳是从主观的角度向顾客布道一样,土光敏夫说过,真正有效的销售不是竭力向顾客推销什么,而是恰当的表述之后让顾客自觉地产生购买欲望。
  管理也是如此。鲍伯·尼尔森很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但他主要在教诲员工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却忽略了上级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有时更为重要。在书中,他曾讲述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他当工地工程师时,有一天到工地检查工作,他看到一些工人没戴安全帽,十分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大家,看到大家戴上安全帽才离开,不料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大家又都摘下了安全帽,而且心中不快。他反思之后想了一种方法。第二天他一到工地,拿了几顶不同样的安全帽,问大家是不是原来的帽子不舒服,并讲了几个因为不戴安全帽而发生的事故。之后,工人们自觉地戴上了安全帽。一个问题两种方法两种效果。这说明,管理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互动。
  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漫画,电视里正播放着社区防盗讲座,一个坐着看电视的人呼呼大睡,家里正在遭到小偷的清洗。从这个画面,我联想到从我们学生时代,甚至更早,就开启了这样的类似情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单边行动,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多是追问式的查询和命令式的训诫,老师很少给学生开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申辩与反驳,往往视为狡辩和顶撞,是要严肃处理的。谈话的关系被异化,教师成为发令者,学生成为承受者,很多学生因此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厌恶学习。
  其实,无论管理也罢,学习也罢,都要相互尊重,正视“互动”、“沟通”的重要,学会与人对话、交流,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分析了保密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阐述了档案保管过程中和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of confidentiality in the work of archives, ex
期刊
长期的实践证明,很多饮品都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rn茶 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抗衰延寿佳品,但据日本研究,茶内茶多酚对抗衰老的作用比维生素E大18倍.因为茶可清除
“卖国贼”的普及,恰好反证了我们中国人对“爱国”的尊崇与执著。  日本成人电影演员苍井空退休之后,发现自己在中国很受欢迎,便在微博上频频向中国影迷示好,反应相当不错。直到前阵子伦敦奥运,她替中国健儿打气,才真正遇上了挑战。不少网友觉得她身为日本人,却为了中国市场出卖祖国,反过来给中国人喊加油,是很不爱国的表现,他们直呼她“卖国贼”。  被人骂“卖国贼”,问题就真的很严重了,因为这三个字在中国所有骂
期刊
滑框倒模工艺(以下简称滑倒工艺)是由滑模工艺演化而来的。我公司在70年代就掌握了一整套滑模设计、施工、调试技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建筑业蓬勃发展,滑模工艺随之升华为
记得当时我们的年纪还小,爱哭爱闹也爱笑,阳光暖暖地在稚嫩干净的脸上静静流淌。不知怎么,我们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题记一觉醒来,揉揉惺忪的睡眼,望望窗外,昔日怒
近年来,嘉兴把接轨上海与扩大对外开放紧密结合一起,大打上海牌、长三角牌,坚定不移地实施接轨上海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接受上海的辐射,并以此加快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择校风”盛行,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究其原因,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广泛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