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让语文课堂清新而纯美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g_zhouwg_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生出迷人的水乡风光,孕育了醉人的地域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 在诗情画意中迸发乡土诗情
  
  乡土田园诗是中华诗库中的明珠,凝聚着恒远的田园情结。在诵读古诗、涵养性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乡土诗情和田园情感,岂不是古诗教学的新境界吗?我在语文综合实践课“领略水乡风采,培养田园诗情”上,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田园情结。我让学生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民俗节令、水乡景观几个方面搜集课内外有关古诗,学生兴趣盎然,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诗句纷至沓来。
  我平时注意拍摄和搜集精美的乡村风情图片,在课堂上适时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充分领略了家乡古老而葱绿的村庄、宁 静而动感的河水、辽阔而灿烂的田野,不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田园产生无穷的情思,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二、 在轶闻掌故中增强乡土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可爱的祖国不正是由无数泰州这样的地方组成的吗?我们泰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有独特的水文化、邮文化,盐税文化。公元937年,古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泰州的一桥、一井、一巷、一碑,都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典故。北宋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都曾在泰州西溪做过盐税官员;元末兴化农民领袖张士诚揭竿而起;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汤显祖、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等名人都在这儿生活过;陈毅三进泰州城、海军纪念馆、吉高的故事等火炬一样照亮学生的心;胡锦涛主席出生,并求学于此,这更是我们泰州人的骄傲!
  学生了解并搜集到有关资料后,我就利用班级黑板报开辟“走进家乡”的专栏,并开展“颂家乡”的主题班队会。班队会上,家乡的“特级英雄”杨根思,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养殖能手、抗洪勇士、黄桥烧饼,道德模范张云泉和刘绍安等都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
  
  三、 在风俗物产中激发乡土情怀
  
  各地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积淀、乡情的根基。了解民俗,感受民俗,亲历民俗,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如教学《春联》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后,教师总结:春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贴春联是汉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那么,我们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呢?这就把乡土文化自然地引进语文课堂。同学们说出端午节前后撑会船是水乡特有的风俗,溱潼会船有“天下第一”的美誉;庙会上有荡秋千、踩高跷、崴花船、舞花担、唱淮戏、舞长龙等习俗;过春节有唱凤凰、说道情、演大戏等风俗;平时有上梁说合子、偷秋、送夏、婚嫁丧娶的繁琐程式等等。
  学生们还说出了家乡的物产,如银杏、麻糕、莲藕、棕箬、山芋、螃蟹、棉花、干丝等。他们熟悉了淮剧、扭秧歌、窑工号子、童谣等文娱形式,从而,一篇篇乡情四溢的习作,分别从点滴中透射出缕缕淡而纯洁、美而素雅的童心和乡情。
  
  四、 在方言土语中领略乡土意蕴
  
  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固然重要,但群众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却独具旺盛生命力,同样值得吸纳、运用,他们中不乏优秀的语言大师。如他们说饿极了是“前胸贴后背”,说累极了是“浑身散了架”,说吝啬是“钱被判了死刑”,语言幽默诙谐、简洁生动。一些方言土语,尤其是俚语歌谣、谚语、惯用语、俏皮话、歇后语等形象鲜活,如“炮筒子、狗腿子,放冷箭、唱主角”等惯用语生动活泼。倘若用之于文,则满纸流泻乡音土韵、乡情乡恋。
  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语言卡片,分名言警句、歇后语、歌谣、谚语等,而谚语又分教育、处世、治家、财富、生产、时令和农谚等。学生广泛汲取,积极运用,使习作朴实如淡雅的野菊,清新如滴露的荷叶。
  总之,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诗心,在不经意间,捕捉乡土文化浸润的契机,激发学生埋藏心底深处的乡村情感和田园情愫,让语文课堂真正洋溢着乡土的芳香。
  (作者单位:泰州市朱庄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1990年,李伟忠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我校工作,至今已有17年。有幸看着他一路走来,成为一名教学风格日趋鲜明,教学艺术日臻成熟的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语文教师,欣然间自有诸多感怀。  李伟忠参加工作以来,以做一个优秀教师为目标,先后任教过数学、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满腔热情地投身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种看似恬然的顺应,实际上成为一种力量的蓄积,正是这样的历程,使他
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专心听课,教师精彩的设计、同学生动的发言,都很难成为共享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着力培养,使学生的听觉成为和视觉一样高效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 提高学生对倾听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听”的意义,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听的重要性。我对学生说:“听”是“”的简体字。小篆中的字,则演变成一个“从耳、从、从壬”的会意字。“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的文论价值之一,是创见性地提出了“境界”说。“境界”原为佛学术语,王氏借以论文学,其内涵不仅指古典诗词中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也包括了作家的主观情感。通俗地说,是一种融入了情感的画面。今天,我们用到“境界”这个词,通常表达的是某人在艺术造诣上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状况。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语文教师,也都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达至一种教师、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他说的是诗,其实创新一堂优质课,也是忌直、忌露的,它需要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审美过程,正可谓“课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需要平淡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过程,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心理特点,以升腾跌宕的教学变化吸引学生,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高潮迭起”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  “高潮”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应是
不久前,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祝禧为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村晚》的古诗阅读指导课,课中采用“表象阅读,意象阅读,想象阅读”的层次递进式导读教学很有创意,感慨之余,想对几个精彩片段做点评说,以期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一个范式。    一、 初读感知,建立表象    师:诗是无形画,画在多读中,多读几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幅与诗相关联的画面,读的遍数越多,画面越清晰。请大家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把你头
对于儿童而言,最适合的读物莫过于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趣味和益处的最完美的融合。《小王子》在“有史以来人类最佳读物前10名”中名列第二,我情不自禁地读了一遍、两遍,心中装得满满的都是惊叹和感动,像是得到了世上珍贵的宝物,却不愿私自藏着,我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引起阅读渴望 为了让《小王子》走进学生们的生活,我采取了“诱读”的方法。接连几天上完课后
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达成状态的高下。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深刻理解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得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一线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四读”入手:  “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做一名读者,先不要看教参或相关资料,也别像赶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