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需要真材实料,抒发真情实感。而当今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知识面狭窄,内容空洞,面目可憎,针对上述情况,在此提出三点看法,希望给教师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以帮助。
【关键词】写作的素材 生活 观察 阅读 分类整理
平时批改学生作文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空洞,材料陈旧,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面何其狭窄,话语如何干瘪。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他们不再为无话可说而搜索枯肠,不再为作文难写而绞尽脑汁呢?那就需要让学生真正的占有材料,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获得并占有材料呢?现就后一点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从生活中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缺乏体验的自觉,往往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养成用心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狭窄,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比如特长表演、看电影、郊游、社区活动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人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谓之“五觉”。它们都是获取真切材料的重要器官。只有这些器官练习敏锐了,才能更快更高效地,从不同侧面获取大量的有效写作信息。
①会看。鲁迅先生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里说的“多看看”,就指的要多调查,细心观察。既要看得准,又要看得细。要做到有意注意,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东西,发现新奇的、有特色的事物。正如日本的学问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这告诉我们要变换观察的角度,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最后用心观察了,还要进行记录整理,最好是写“观察日记”。
②会听。“言为心声”,要多听生活中人的谈话。语言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个性特点,要多听别人谈话,从中发现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面前的语言特点,并分类记录整理,让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精粹变为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好精神的底子,写作时就可以筛选运用了。还要多听自然之声。风声雨声鸟鸣虫唱等等自然天籁,给人类多少灵感。只要细加体会,那美妙的声音,会激发多少情愫,陶冶几多心境。
③其他还要会嗅,会尝,会触。 只要合理利用其他感官,就可以起到丰富生活经验,延伸生活范围,加深生活感受的另类作用,为写作提供十分难得的信息资源。
2、从阅读中获得材料
“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有人说,游手好闲地读书就等于游手好闲。看来消遣性的阅读只会如有些学生说的“好像有点印象,但要用的时候又说不出具体的东西来”。所以,要想真正从阅读中积累到切实可用的素材,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阅读。
(1)从课文中获得写作材料。身为学生,每天都和课本打交道,可以说,课本是他们最熟悉的素材库。利用课本中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易于发挥到极致。同时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典型性。在考场作文材料卡壳的时候,向课本寻求帮助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按主题归类,巩固记忆。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给课文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以语文出版社为例,教材虽然是按照不同艺术手法来编排的,但是仍然可以按表达的主题来归类。例如,以爱国为主题,可以把屈原、苏武、曹植、辛弃疾、陆游等结合起来积累;以不得志为主题,可以把屈原、王勃、王禹偁、苏轼等人比较积累。当然也可以把一些文学形象进行分类来积累。也可以把一些重点课文,进行一番重点研究,多角度地挖掘,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其次,挖掘课本素材,可以让学生把很多优美的写景、写人、叙事的语段分类记录,并熟读熟记。其中大部分的诗词和文言篇目,更需要熟读成诵。
(2)从经典名著中获得写作材料。
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精彩的语段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我们可以分类摘记。譬如,恰当的词、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等。在摘记时还可以加进去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更要精读几部。可以指导学生写写札记,概括作品的内容情节,分析一下作品主题,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样一番深加工,为以后灵活地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其他时下一些高品位的读物,例如《心灵鸡汤》、《智慧背囊》、《剑桥家训》等等,不妨一读,对于积累素材大有益处。
(3)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学生在校“三点一线”的生活世界是非常狭窄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经常指导学生看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从中记录一些典型人物或热点事件,尽可能地弄清事件始末,了解全面。同时还要寻求评价,更要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及时记下自己最感动的细节和最深刻的感受。比如每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及颁奖词都应烂熟于心。一些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等杂志,这些上面每篇讲的都是典型事例,而且很多文章都是美文,应多加浏览。平时对于一些电视栏目如《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大家看法》也应加以关注。
3、从分类整理中提炼材料。
学生观察了,课外书也读了,活动也参加了,仍感觉大脑空空,无材可用。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状况呢?主要因为对于所得素材缺乏整理和归纳的功夫,素材虽多而凌乱,于是导致不能有效地运用。因此对于通过观察、阅读而得到的材料,还要进行加工和提炼,这样之后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占有的材料,才能应用到作文当中去。教师要指导学生过一定阶段就对自己平时记录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可按如爱国、道德、教育、励志、审美、哲理、创新等等主题分类。要充分挖掘其内涵,并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这样有序地加工有利于素材的提取和快速利用,更使素材之间实现了联接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总之,学生要时时处处做一个对生活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充满对发现素材的敏感,同时教师也做好指导,加强督促和检查的力度,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会积累好素材的,也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的。
【关键词】写作的素材 生活 观察 阅读 分类整理
平时批改学生作文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空洞,材料陈旧,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面何其狭窄,话语如何干瘪。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他们不再为无话可说而搜索枯肠,不再为作文难写而绞尽脑汁呢?那就需要让学生真正的占有材料,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获得并占有材料呢?现就后一点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从生活中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缺乏体验的自觉,往往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养成用心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狭窄,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比如特长表演、看电影、郊游、社区活动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人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谓之“五觉”。它们都是获取真切材料的重要器官。只有这些器官练习敏锐了,才能更快更高效地,从不同侧面获取大量的有效写作信息。
①会看。鲁迅先生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里说的“多看看”,就指的要多调查,细心观察。既要看得准,又要看得细。要做到有意注意,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东西,发现新奇的、有特色的事物。正如日本的学问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这告诉我们要变换观察的角度,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最后用心观察了,还要进行记录整理,最好是写“观察日记”。
②会听。“言为心声”,要多听生活中人的谈话。语言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个性特点,要多听别人谈话,从中发现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面前的语言特点,并分类记录整理,让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精粹变为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好精神的底子,写作时就可以筛选运用了。还要多听自然之声。风声雨声鸟鸣虫唱等等自然天籁,给人类多少灵感。只要细加体会,那美妙的声音,会激发多少情愫,陶冶几多心境。
③其他还要会嗅,会尝,会触。 只要合理利用其他感官,就可以起到丰富生活经验,延伸生活范围,加深生活感受的另类作用,为写作提供十分难得的信息资源。
2、从阅读中获得材料
“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有人说,游手好闲地读书就等于游手好闲。看来消遣性的阅读只会如有些学生说的“好像有点印象,但要用的时候又说不出具体的东西来”。所以,要想真正从阅读中积累到切实可用的素材,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阅读。
(1)从课文中获得写作材料。身为学生,每天都和课本打交道,可以说,课本是他们最熟悉的素材库。利用课本中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易于发挥到极致。同时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典型性。在考场作文材料卡壳的时候,向课本寻求帮助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按主题归类,巩固记忆。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给课文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以语文出版社为例,教材虽然是按照不同艺术手法来编排的,但是仍然可以按表达的主题来归类。例如,以爱国为主题,可以把屈原、苏武、曹植、辛弃疾、陆游等结合起来积累;以不得志为主题,可以把屈原、王勃、王禹偁、苏轼等人比较积累。当然也可以把一些文学形象进行分类来积累。也可以把一些重点课文,进行一番重点研究,多角度地挖掘,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其次,挖掘课本素材,可以让学生把很多优美的写景、写人、叙事的语段分类记录,并熟读熟记。其中大部分的诗词和文言篇目,更需要熟读成诵。
(2)从经典名著中获得写作材料。
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精彩的语段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我们可以分类摘记。譬如,恰当的词、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等。在摘记时还可以加进去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更要精读几部。可以指导学生写写札记,概括作品的内容情节,分析一下作品主题,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样一番深加工,为以后灵活地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其他时下一些高品位的读物,例如《心灵鸡汤》、《智慧背囊》、《剑桥家训》等等,不妨一读,对于积累素材大有益处。
(3)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学生在校“三点一线”的生活世界是非常狭窄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经常指导学生看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从中记录一些典型人物或热点事件,尽可能地弄清事件始末,了解全面。同时还要寻求评价,更要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及时记下自己最感动的细节和最深刻的感受。比如每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及颁奖词都应烂熟于心。一些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等杂志,这些上面每篇讲的都是典型事例,而且很多文章都是美文,应多加浏览。平时对于一些电视栏目如《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大家看法》也应加以关注。
3、从分类整理中提炼材料。
学生观察了,课外书也读了,活动也参加了,仍感觉大脑空空,无材可用。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状况呢?主要因为对于所得素材缺乏整理和归纳的功夫,素材虽多而凌乱,于是导致不能有效地运用。因此对于通过观察、阅读而得到的材料,还要进行加工和提炼,这样之后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占有的材料,才能应用到作文当中去。教师要指导学生过一定阶段就对自己平时记录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可按如爱国、道德、教育、励志、审美、哲理、创新等等主题分类。要充分挖掘其内涵,并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这样有序地加工有利于素材的提取和快速利用,更使素材之间实现了联接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总之,学生要时时处处做一个对生活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充满对发现素材的敏感,同时教师也做好指导,加强督促和检查的力度,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会积累好素材的,也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