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我的语文课上,我主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学生自主的读书,与作者和编者能有交流,继而把课文的语言及其丰富内涵进行内化。而作为教师的我,要求自己必须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取得自身经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教学与学生“对话”,最后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作者“对话”。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延长生命的宽度,与作者情思交汇,首先提出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在指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教材文本“对话”,借以要斧正老师的观点——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更要注重老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己要能做到心悟作者意、心融作者境。在我的教学中,关于北京课改版教材中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其一《夜宿山寺》一诗,我不仅仅只是單纯地去理解诗意,更多的实际工作是在于查阅大量文集书刊,希望能与诗人李白做到情思的交汇,感悟诗人写出如此磅礴恢宏气势诗文时的那时那景那情。
太白,有“诗仙”之美誉,他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夜宿山寺》一诗是诗人公元七二五年游历山水期间,诗仙夜宿在高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发现寺庙后面院落里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上了这座藏经阁。李白在凭栏远眺,星光闪烁,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记游写景的短诗。李白用他擅长的夸张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入云,给后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高好高,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藏经楼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各位神仙。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没有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情趣盎然。《夜宿山寺》一诗以飞动的气势、精当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充满“仙人之风骨”,也成为李白豪放飘逸风格的主要代表作。
引领学生,寻找与作者对话的基点。品味李白诗歌,最适合儿童阅读,因为夸张的想象,最容易吸引儿童兴趣,从而激发儿童的联想和创作,启迪儿童智慧;品味李白诗歌,还能让儿童感受语言的清新质朴;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理解比喻的新颖生动;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领悟想象的丰富奇妙;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欣赏夸张的绝妙神奇,所以在孩子们课本中的古诗学习还是太白诗占主要地位。
众所周知,古诗中的语言文字的析义、使用往往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需要通过读者反复的诵读吟咏,逐步感受古诗中的内蕴和气势,领会遣词的精妙。我在教学中会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音律美、格律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诵读中揣摩古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美、内涵美。在吟诵的环节要注意的是,诵读吟咏,一定要保证“质”和“量”,“量”要足,“质”要高,以“书读百遍”为基础,就会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夜宿山寺》一诗为例,首先,我注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乐诗朗诵,耳脑并用,根据诗文、旋律想象画面。学生很快进入诗境之中,头脑里便会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师:看!这寺庙建在高高的山上,好像离地有百尺那么高呢!这真是“危楼高百尺”(师边朗诵边出示课件,展示诗句)!谁愿意朗诵这行诗?因为诗中首句开篇,直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学生读诗,老师适时进行点评(评价一:“危楼高百尺”山真高啊!评价二:“危楼高百尺”这楼建的真是气势磅礴,你读得有豪气!评价三:“危楼高百尺”真好像有“百尺”那么高啊!)。通过点评事物方式,老师的评价既有导向作用,也有激励作用,还有释义的作用。学生通过读诗和老师的初步释义,大略体会到——诗人“危”字放在句首,诵读时感到醒目,与下文中的“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更加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便于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山寺。其次,结合情境,描绘诗境。学生在静谧清幽的乐曲中进入诗的情境里,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描绘诗的意境。最后,展开想象,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教学中,我根据诗文设计一些问题,如:诗人怎么想到把“楼”与“天”联系起来?举手真能摘取天上的星星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深入体会诗境、领悟诗情。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待学生理解诗意后,我更是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朗读时,要把握诗的节奏韵感,读出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仙人的那种细微谨慎的语调。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领会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多年一线教师的责任心告诉我,古诗教学课对学生的引导,不仅仅是简单的析义,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由地想象最美好的情境,引发感情、启动思维,积极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不仅尊重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加关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对话后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生本对话活动,引领学生与文本通过“导图加感悟”展开想象空间的书画对话,学生在积极对话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心灵得以震撼,从情感和修养素质双方面都可以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李晶晶,1978年生,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研究生毕业,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编辑:郭恒)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延长生命的宽度,与作者情思交汇,首先提出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在指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教材文本“对话”,借以要斧正老师的观点——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更要注重老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己要能做到心悟作者意、心融作者境。在我的教学中,关于北京课改版教材中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其一《夜宿山寺》一诗,我不仅仅只是單纯地去理解诗意,更多的实际工作是在于查阅大量文集书刊,希望能与诗人李白做到情思的交汇,感悟诗人写出如此磅礴恢宏气势诗文时的那时那景那情。
太白,有“诗仙”之美誉,他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夜宿山寺》一诗是诗人公元七二五年游历山水期间,诗仙夜宿在高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发现寺庙后面院落里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上了这座藏经阁。李白在凭栏远眺,星光闪烁,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记游写景的短诗。李白用他擅长的夸张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入云,给后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高好高,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藏经楼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各位神仙。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没有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情趣盎然。《夜宿山寺》一诗以飞动的气势、精当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充满“仙人之风骨”,也成为李白豪放飘逸风格的主要代表作。
引领学生,寻找与作者对话的基点。品味李白诗歌,最适合儿童阅读,因为夸张的想象,最容易吸引儿童兴趣,从而激发儿童的联想和创作,启迪儿童智慧;品味李白诗歌,还能让儿童感受语言的清新质朴;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理解比喻的新颖生动;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领悟想象的丰富奇妙;品味李白诗歌,能让儿童欣赏夸张的绝妙神奇,所以在孩子们课本中的古诗学习还是太白诗占主要地位。
众所周知,古诗中的语言文字的析义、使用往往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需要通过读者反复的诵读吟咏,逐步感受古诗中的内蕴和气势,领会遣词的精妙。我在教学中会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音律美、格律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诵读中揣摩古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美、内涵美。在吟诵的环节要注意的是,诵读吟咏,一定要保证“质”和“量”,“量”要足,“质”要高,以“书读百遍”为基础,就会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夜宿山寺》一诗为例,首先,我注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乐诗朗诵,耳脑并用,根据诗文、旋律想象画面。学生很快进入诗境之中,头脑里便会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师:看!这寺庙建在高高的山上,好像离地有百尺那么高呢!这真是“危楼高百尺”(师边朗诵边出示课件,展示诗句)!谁愿意朗诵这行诗?因为诗中首句开篇,直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学生读诗,老师适时进行点评(评价一:“危楼高百尺”山真高啊!评价二:“危楼高百尺”这楼建的真是气势磅礴,你读得有豪气!评价三:“危楼高百尺”真好像有“百尺”那么高啊!)。通过点评事物方式,老师的评价既有导向作用,也有激励作用,还有释义的作用。学生通过读诗和老师的初步释义,大略体会到——诗人“危”字放在句首,诵读时感到醒目,与下文中的“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更加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便于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山寺。其次,结合情境,描绘诗境。学生在静谧清幽的乐曲中进入诗的情境里,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描绘诗的意境。最后,展开想象,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教学中,我根据诗文设计一些问题,如:诗人怎么想到把“楼”与“天”联系起来?举手真能摘取天上的星星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深入体会诗境、领悟诗情。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待学生理解诗意后,我更是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朗读时,要把握诗的节奏韵感,读出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仙人的那种细微谨慎的语调。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领会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多年一线教师的责任心告诉我,古诗教学课对学生的引导,不仅仅是简单的析义,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由地想象最美好的情境,引发感情、启动思维,积极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不仅尊重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加关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对话后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生本对话活动,引领学生与文本通过“导图加感悟”展开想象空间的书画对话,学生在积极对话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心灵得以震撼,从情感和修养素质双方面都可以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李晶晶,1978年生,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研究生毕业,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