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点滴文字,感受笔者创作背后的人性美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全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杨绛散文《老王》。许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多以老王的“苦”和“善”为重点,讲作家对老王的同情。然而,透过文字的平静叙述,在字里行间,我们更要感受的是作者人性深处的美。
  杨绛是一位善良的人,能够关心体贴他人,帮助照顾穷苦的人,在这些方面读者是不会有什么怀疑的。但是很多读者在读《老王》这篇散文时会有一些疑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关于老王的外貌描写
  “……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杨绛对老王的描写。许多人便认为杨绛嫌弃老王丑陋的外貌,怕老王弄脏了地板、沙发等而没有请他进屋、让座和喝茶。请读者不要责怪杨绛,因为事实就是如此,甚至比笔墨所写更加残酷。 因为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一是老王已经几个月没来杨绛家了;二是老王生病住院了;三是在这几个月里老王被饥饿和疾病缠绕着。所以读者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生活无依无靠的人在医院几个月被饥饿和疾病困扰,模样何止凄惨!
  杨绛先生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描写老王的外貌目的是什么?我想“是为了呼唤我们思考此类社会现象,寻找解决办法。老王是普通劳动者,在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不该遭遇这样的不幸。”[1]因为老王不具有有些读者认为像孔乙己那样的好吃懒散等坏习惯,而是有热心助人和勤劳苦干的美好品德。例如给杨绛送冰、香油和鸡蛋,身体不好还要拉车,看到杨绛一家生活困难还不肯要车费钱。可是这样善良和勤劳的人却温饱都解决不了,生病了没钱治最后严重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我想杨绛看到老王这个样子一定非常伤心的,她非常期望更多的人去关心像老王一样生活在下层的穷苦老百姓。让老王得到像“我”及其他人的关爱,让老王,以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老李”们生活得更好。
  所以,杨绛一连串地使用了“棺材”、“僵尸”、“骷髅”、“干皮”、“白骨”等与死联系在一起的词语,不是杨绛对老王的嫌弃而是深深的爱,并且淋漓尽致地渲染这幅肖像画浓郁的凄凉气氛,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也期望得到读者的爱。
   第二方面,关于“给钱”
  在老王临死之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时杨绛给了老王钱,有读者认为杨绛侮辱了老王的尊严。“我认为藉此苛责杨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批评。用‘钱’周济穷人,是个人或团体的慈善行为的基木方式和首要目的,减轻贫困苦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经济救助。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穷人没钱是万万不能的。”[2]
  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一下,在那物质严重匮乏的时代,老王把非常宝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杨绛,而杨绛没有给老王钱,老王生病住院何来钱治病,何来钱买饭充饥?精神食粮是高尚的,但是没有实在的物质食粮作基础——杨绛一家让老王送“货”、送冰目的是委婉地给老王钱,只能加速老王的“精神天堂之路”。我们是想看到老王送完香油和鸡蛋两手空空地从杨绛家回到医院没钱交治疗费而没有得到好的药物和即时治疗而痛苦不堪,还是想看到老王拿了杨绛的钱即时交了治疗费得到好的治疗和吃到一口热饭而舒舒服服地睡觉?我想读者一定会选择后者。
  有些读者认为杨绛给钱显得庸俗的话,但是我觉得有时候给钱却能救人命。在罗银胜著的《杨绛传》里就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情:文革期间,杨绛的一位年轻同事郑土生被打成纯属子虚乌有的“五一六”反革命集团的“分子”,逼他承认,不承认只有死路一条。这等于死罪,他想到了自杀。当时他欠杨绛七十五元钱,1970年4月7日,他把自己五十元的存折和二十五元钱塞进杨绛办公桌抽屉里,留个字条给她,准备坦然地离开人世。第二天,杨绛发现后,赶忙找到他,把一个纸包放在他的桌上。他打开纸包,除了钱和存折外还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些钱我不需要,你自己买些生活必需品吧!”郑土生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成为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是中国最完备的《莎士比亚全集》的主编。
  在杨绛散文《走到人生边上》有这样的文字,“她(郭妈)讲工钱是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从不问一声病,从不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粥汤端到她床前”。[3]
  可以说杨绛给钱不是对人的侮辱,而是出于真心的帮助。
  第三方面,关于“愧怍”
  结尾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其实原文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以为“多吃多占”更明确地泄露了杨绛先生的心绪。按照有些读者认为杨绛是“幸运的人”的话,那也可以认为杨绛是“多吃多占的人”。
  杨绛认为老王是“不幸者”,老王身体不好,视力都看不清路,导致蹬三轮挣钱而撞在电杆上,可是这样辛苦还是一贫如洗。同样是人,为什么“他蹬,我坐”?为什么“我”可以多吃多占,活得比老王好?我们可能从出身、教育、才能、贡献、机遇等角度来解释,但只能解释,不能抹杀问题。杨绛如果寻找这种合理解释,以她的睿智很快就能心安理得。因为我们知道杨绛在文革期间不准喝牛奶,不准吃鱼肉蛋禽,只许吃咸菜、土豆和窝窝头,不准戴草帽,不准撑遮阳伞,不准穿皮鞋等等,“多吃多占”决不是这样的。但她反复问自己,问得自己无法安宁,最后只好以“愧作”二字面对老王。
  有些读者便真的认为杨绛对老王做了“愧怍”的事,便用杨绛给老王钱侮辱了老王的尊严作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文中最后一节文字交代的很清楚——“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杨绛知道自己并没有做什么“愧怍”于老王的事,只是觉得老王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能劳动且愿意劳动的人却不能温饱,不能把眼疾治好而“愧怍”;老王作为一个人,却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遭到了他人的非言非语(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而“愧怍”。“如果真要挖出杨绛的亏欠来,她的亏欠也是来自她的善良,来自她的慈悲,来自她的睿智无法解决命运的不公。”[4]
  有些读者通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便认为“幸运的人”是作者杨绛,其实作家又何尝是幸运的呢?杨绛一家和其他许多人在文革期间遭受打击迫害。“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钟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5]在文革中杨绛的女婿王德一和妹妹杨必去世,父母和三姑母的墓碑也被人砸毁,同窗好友吴晗、袁震含冤自尽……
  对于以上文字读者感到陌生的话,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默存”是钱钟书的字,杨绛和钱钟书是如此深爱的夫妻,怎会不知道他的一条腿走不得路的原因。这些对杨绛来说是幸运的吗?我认为是不幸运的,要说“愧怍”的话,是颠倒黑白的人对杨绛的“愧怍”。可是胸怀宽广的她对自己的苦难和不幸采取隐忍的态度,忘记了自己的辛酸,却把自己当作幸运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一切,用自己的善良播撒爱的光辉,给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以最朴实的平等与关怀。这是杨绛高尚人格的最佳注脚。
  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通过文章我们知道老王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的人以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杨绛是一位心地善良,胸怀宽广,人格高尚,热心慈悲的人。
  
  参考文献
  [1]邵宏森:《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读杨绛先生的<老王>》,《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2004/09 。
  [2]颜敏:《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探秘杨绛散文<老王>的几条阅读路径》,《语文讲坛》 2009/28 。
  [3]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版,P141,142,143。
  [4][6]李桂萍:《读写俗世的温暖——细读杨绛散文<老王>》,《考试周刊》 2008/46
  [5]罗银胜:《杨绛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P254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科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数学教学方面的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开启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方案,并且以案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课堂效率、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面对当今网络和游戏的诱惑,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机房上课时,学生经常蠢蠢欲动,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螃蟹歌》  授课年级:二年级(下)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  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设置了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学生音乐感知学习心理、学生自身的特点,从“音乐感知”这一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着眼来探讨音乐与高中生的关系,且提出了教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音乐 学习心理 教育策略    舒泽池认为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和增进音乐感知能力的唯一途径。音乐课以欣赏为主,是培养音乐感知力最重要的环节。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高中生的
【摘 要】笔者一直从事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习兴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逐渐丧失;选修化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利用工作余暇对沂北的华冲片9所农村中学教师、学生及化学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和总结,基本弄清了这几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学习方式单一、学科特性
【摘要】在全社会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着音乐器材不足、传统教育观念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音乐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针对初中音乐教育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改革建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全局性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
十三四的孩子讨厌循规守旧。教师如果善于灵活多样地变化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方式,就会保证课的吸引力。学生围着老师转了,“要我学”成了“我要學”,课的效果还用发愁吗?在变化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一个教师,要具备“忽悠”学生的智慧。针对检测一环节,我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中,我尝试使用一种特殊的检测方式一一抽签测试法,效果挺好。本章学习前,向学生公布本章的检测方式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蓝牙的新型便携式血压无线监护仪。  关键词:血压信号 ARM 远程监测 WCE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1—0016—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
英语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写、译训练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实践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模拟交流到真实交流,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在语言环境十分贫乏,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中学,外语教学举步维艰。在一门语言的开始,孩子们原本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学习的,但几节课下来,英语难,还有学生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