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联合自体植骨治疗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植骨治疗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 2014年9月收治的股骨或胫腓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患者18例,均行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其中9例在骨搬移后行自体髂骨植骨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采用骨愈合指数(BHI)评估新生骨的骨化情况,采用Paley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3.5个月。均愈合良好及感染彻底控制,总的愈合时间(46.3±10.3)周,其中行自体髂骨植骨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更短[(41.4±10.4)周](P<0.05)。从骨搬移至去除外固定架的治疗周期为(42.9±13.0)周,而自体髂骨植骨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患者为(34.7±11.8)周(P<0.01);总BHI为(1.9±0.6)m/cm,自体髂骨植骨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患者BHI为(1.4±0.4)m/cm(P<0.01)。根据Paley评分标准,骨性结果:优15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9例,良6例,一般3例。5例存在钉道问题,3例钉道处骨感染,2例延迟愈合,3例关节僵硬,5例调整固定针,其中3例畸形愈合。

结论

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是治疗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外固定时间及总愈合时间。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重新认识Garden分型并为不同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 2014年8月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Garden Ⅰ型23例,Ⅱ型30例,Ⅲ型42例,Ⅳ型55例。术前行双侧股骨近端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 10.01阈值选定、区域增长、镜像配准等功能生成股骨近端三维模型,测量不同类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进行统计学
期刊
目的评价血管介入栓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8~54岁[(39.2±10.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9例,高处坠落伤9例,挤压伤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均为3 h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5.3±8.1)分。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型32例,C型13例。入院后及时给予
期刊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5月— 2013年7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2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距下关节撑开器术中辅助复位(11例),B组术中应用斯氏针牵引及撬拨辅助复位(11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跟骨外侧接骨板固定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Böhler角、Gissa
期刊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雌激素受体(ER)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方法40只雄性6周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CI组(20只)与对照组(20只)。SCI组在T10~12节段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用解剖刀锐性横断下胸髓;对照
目的探讨应用联合入路处理Tile B型和C型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9年7月— 2014年7月收治19例Tile B型和C型陈旧性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53.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10.3个月。根据Tile分型方法,B2型5例,B3型5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2例;4例B型和2例C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77例,其中男79例,女98例;年龄61~90岁,平均72.2岁。骨折类型:转子间骨折109例,股骨颈骨折68例。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60例,合并1种内科疾病97例,20例无其他合并症。行闭合或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0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