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人在理解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通过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解读马克思人与关系的理论。可以看到,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其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财富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37-02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
  人类真正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受生态环境事件的强烈刺激,这是由于人类并未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比较薄弱,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处融洽。工业化以后的世界受到科学技术的冲击,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工业化造成的破坏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枯竭刺激着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劳动,生产规模的扩大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为代价,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就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进一步刺激他们索取资源的野心。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过于强大,不停地向自然攫取,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开始受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社会的产生伴随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马克思在初见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端倪时,就科学地预见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应该存在的辩证关系,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一是人对自然的崇拜关系。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这是人类早期认识水平较低时的一种表现。二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关系。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时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人类对自然的胜利。由于这种认识不成熟、不彻底,在总体上可能遭到自然的报复,这种关系体现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异化理论之中。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是人对于自然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后产生的关系。这样的认识促使社会制度的变迁,随着共产主义制度的到来,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斗争关系中,一方面,人身处自然环境中,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受限于、受制于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的意識又可以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不是完全臣服于自然,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改变自身。这就扬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两极对立。虽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他却科学地预见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保护好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共生发展。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得出:资本主义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只是把自然界当作一种有用物,工人也不过是把这些有用物转化为资本家所占有的有用物的工具来看待。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异化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限制、社会原因和阶级制度等各种复杂的原因引起的,解决的途径就是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也就是说,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第三种描述。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当代价值
  (1)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指明了方向。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整个世界关系的基础,因为人的存在是以自然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看成根本问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超越了一切具体时代,对于当今世界中面对的环境、生态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其次,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理论旨在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而不是从前那种简单人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最后,马克思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时讲到了异化,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性和这种盲目性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破坏性。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社会矛盾冲突的解决,所以,需要变革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这一思想对于人类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摆脱生存危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有普适性,各个国家在遇到生态问题时都能以此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全新的应对措施。对我国来说,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改革开放在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作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3)为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供了思想借鉴。马克思在反思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弊端的同时认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的规律,适应自然,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指导,进行生态文明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帮助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要摒弃以前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
  (4)为全球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导。马克思为人类要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但是具体如何施展还是要在具体时代中来完成。一方面,人类应舍弃科技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资源环境问题,科技的进步能解决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另一方面,人类要抛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以放弃经济增长为代价。这是夸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夸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需要做的是舍弃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2]林新波,李耀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3]朱志梅,刘希刚.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东岳论丛,2013(12):42-4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
  [5]格日乐.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张伟.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西大学,2007.
  [7]夏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健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于2006年3月经中编委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组建该所是中科院贯彻新时期
发现高频CO2 激光脉冲写入的长周期光纤光栅 (LPFG)的谐振波长的横向负载灵敏度具有很强的方向相关性 ,且在两个特定的负载方向上谐振波长对横向负载不敏感 ,而谐振峰幅值与不同方向的横向负载都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种LPFG的谐振波长随温度变化而线性漂移 ,使谐振峰幅值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由此提出了用单个LPFG的谐振波长和谐振峰幅值两个参量分别实现对温度和横向负载进行同时独立绝对测量的传感器设计
【摘要】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承载构建学生心中人文世界的新使命。  【关键词】人文素养;音乐教学;学生  音乐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笔者结合高中音乐教学的实际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也加速了我国地方政府“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经济发展工作。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
摘 要: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事前、严格、确定,蕴含了自由、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表明量刑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做到公平公正,彰显了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司法原则,而不是立法原则,包括定罪上一律平等、量刑上一律平等、行刑上一律平等,折射了平等、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
重视学习、重视干部教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法宝。学界围绕着习近平的关于干部教育的一系列讲话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通过对这段时期的
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操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体操运动员赛前心理的状态:紧张的混乱性、多变的情绪性、强烈的竞争性、环境的排斥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