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于民情怆恻欲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博尔赫斯赞为“东方的《一千零一夜》”。但与其身后的荣耀相比,蒲松龄生前却是在“载笔以耕,卖文为活”(《上健川汪邑侯启》)中度过一生的。他“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蒙朋赐贺》)。缠裹科考却屡试不中,让他“半生忍辱,未登长吏之庭”(《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可以说,蒲松龄一生步步低回,是在几乎是常态的贫困拮据中郁郁终老。但正如袁世硕在《蒲松龄志》中所言“经济状况的低下使他能体察百姓的痛苦;政治地位的低下使他能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认识社会。他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语言”。《促织》“异史氏曰”正反映了他为百姓忧怀的民本意识。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座大山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这里的“天子”“奉行者”“官吏”分别对应了政策的“指挥者”“制定者”和“执行者”。此三类人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牢不可破的管理架构。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这三层架构对百姓的钳制是日渐紧缩的,压迫是日益加重的。在天子处,谈笑时“过目已忘”的偶然行为,到了“奉行者”这里,他们为了迎合上意,将随意的偶然变成了政策的必然,成了套在百姓身上的枷锁。当政策到了第三层的执行者手中,这些贪官虐吏就明火执仗,边推行“政策”,边中饱私囊。他们既贪帝王之财,又虐百姓之命,百姓在他们的管制网中既无可聊生又无处可逃。
   这种把“偶然”变成“必然”,把天子的“过此已忘”逼迫成百姓的“贴妇卖儿”,其间的推进者就是贪官虐吏。蒲松龄对他们为非作歹,鱼肉乡里的行为深恶痛绝,称之为“流毒”。他在《梦狼》“异史氏曰”中将这种愤恨表达得最为真切“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因為,他知道,在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步步紧逼下,天上偶然落下的一片雪花,不论是先前如何的轻盈,落到百姓身上都会是一座大山。
   得道的偶然与飞升的无望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至此哉!”当年,成名被“报充里正役”后,“不终岁,薄产累尽”。没成想,最后却因一只小小的促织而“得道”“飞升”。这说明官员升迁不在“政绩”,而在“逢迎”。众所周知,按照法度,古代考核官员采用“考课制”,即按照政绩进行黜陟等的调整。成名的偶然“得道”模式会令众多“恒兀兀以穷年”的士人失去奋斗的信念,茫然失望又无奈。这就是明清时官员考核的漏洞。
   再者,成名的发迹还反映了“取士”的漏洞。古代选拔官员采用“科举取士”。但,当年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就被“猾胥报充里正”,身份不合格即进入仕途,这就是选官的漏洞。
   “科举取士”和“考课用官”,一选一用,是封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当阶层流动掌握在贪官污吏的手中,就会出现各种“偶然”。正常的阶层流动之路就会被堵塞。而任何打破“法度”的“偶然”都可能成为压倒所有人奋进的最后一根稻草。久而久之,对于下层百姓而言,阶层流动无望矣!
   其实,这种因“流动无望”而生的人生“失望”和“愤怒”,也正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原因之一。身居底层又无一官半职的他始终有“他日勋名上麟阁”(《树百问余可仿古时何人作此答之》)的梦想,但科考不顺,又请谒无门,成了作为百姓的他最锥心的疼痛!
   恩荫不到百姓家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这里得到“恩荫”的是抚臣、令尹和成名这些官员。蒲松龄写道:“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原先,为人迂讷,“百计营谋”逃脱里正役,“不敢敛户口”,以至于“忧闷欲死”的老实人成名,现在已然是官场的得益者了。更为可怕的是,得益后的成名更有“动力”成为一条危害百姓的“蠹虫”。
   但“恩荫”不到百姓家。老百姓在整个促织征收当中,不仅要应付“昂其直,居为奇货”的“市井游侠儿”,还要对付猾黠里胥的科敛丁口,以致于倾尽家产,贴妇卖儿。可以说,所有重量逐层累积,在不断加码后最终还是传递到百姓身上。但恩荫赏赉却止于官吏,老百姓一无所有。这不仅是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更是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促织》“异史氏曰”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孤愤”的深度。他怜悯,百姓因上下联手,层层重压不断累积而无处逃脱的生存困境;他怜悯,百姓因取士用官的偶然和不公而无法实现阶层流动的身份困厄;他怜悯,百姓因恩荫赏赉集于“鸡犬”,徒有辛劳的经济困顿。
   蒲松龄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言“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在《促织》“异史氏曰”中,跳动的正是他那颗以民为本,为百姓而“踟蹰怀百忧”(《田家苦》)的慈悲之心。正可谓“音在促织,哀在衷肠”!
其他文献
陈乐民先生是1983年初夏调入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时为西欧所)的,任法国南欧研究室主任,是我的直接领导。在我受命创办《西欧研究》(后改名《欧洲》,现名《欧洲研究》)杂志。并组建编辑部后,陈先生是主管科研的副所长,继而担任欧洲所所长,兼《欧洲》杂志主编,仍是我的主管领导。直至1993年陈先生届满不再连任,我在陈先生的领导下工作长达10年之久。  其实,认识陈先生还远在他来所之前。先是听北大张芝联先生称
没想到我父亲张友鸾的《古典编余录》竟然有了重见天日的一天。说这话,是因为二十年前父亲还在世时,我就替他把书稿编好了。父亲去世后书稿却不翼而飞。现在我早已年过古稀,在朋友鼓励下,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重新编就,文化艺术出版社给了它出版机会,这使我产生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古典编余录》是我父亲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文集。舒芜先生在序言中说我父亲是中国第一部加注释的新版古典白话小说《水浒》的注释校点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我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活动”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而来,指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实践活动。它突破了原有语文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变被动接受为活动探究,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变急功近利为立德树人。
“做人不仅仅要有才干,还要讲人格。”这是我听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郭影秋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想,所谓人格,应该是指一个人的气质与性格的综合,特别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郭影秋(1909—1985),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1932年,他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当过教书先生,后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他带过兵,打过仗,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郭影秋历任川南行
“五四”已经离我们有90周年了。当再度省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不想仅仅从1919年5月4日的角度观照这段历史,而想通过1915年开始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来考察这一时期知识者的心态,以彰显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  《青年杂志》创刊伊始,“民主”和“科学”便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主旋律;同时,这种思想的传播又促成了“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涨。“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极为重要的一部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描绘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语言质朴、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情感鲜明,是培养学生想象与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写作训练的绝佳教材。本文梳理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次主要设计方案,结合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拟就其围绕“兴味盎然”课堂的构建做一个
张树强,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处“骤得”分别出自必修二《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湘夫人》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学生们在预习、接受知识过程中,对“骤得”二字总有疑问,甚至产生争论。疑问与争论的焦点是:“骤得”的意思是“急得、易得”还是“屡得、数得”。查找资料以明确答案,发现资料上亦是“百
写人散文怎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的形神兼备呢?“典型性”的选材和描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鲜明个性的“典型性”事件以及人物身上颇具标志性的外貌言行等内容加以记叙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写人散文的精妙。汪曾祺先生深谙此道,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选取典型性的事件,描写典型性的特征,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典型的西南联大教授。 
我是个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当教师几十年,至退休,给青年学生“解惑”无数。现在自己却疑惑起来,不知如何解,请谁解。  第一个疑惑:张岱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受其兄张申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的影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他此后为学术的一生中,他一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像这样一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