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吗?
前不久,听三位教师同上苏教版《鞋匠的儿子》一课。一位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木匠家庭,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务员、测量员、律师等多种工作。1834年,他当选州议员……
汇报毕,教师点头让学生坐下了。我对学生说的“林肯出身木匠家庭”产生了警觉。因为课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第二句则站在参议员的立场又说“从未料到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学生为何说林肯出身木匠家庭?是口误,还是搜集的资料有误?我查阅了译林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林肯传》以及《林肯与劲敌幕僚》(上海人民出版社)、《林肯时代》(东方出版社)、《美国史上三大传记》(湖南文艺出版社),皆没有说林肯出身鞋匠家庭。上述诸文中倒有这样描写林肯父亲的文字:
流浪汉汤姆·林肯是个一事无成的人,每天就知道四处逛荡。饿了就出去打工,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他曾经当过筑路工人、伐木工人、猎人,还耕过地,也种过玉米,甚至为别人盖过小屋。婚后,他们就搬到了城里。汤姆靠着给别人做木工活养家。
父亲一直想把林肯培养成一名像自己一样的木匠。在林肯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伐木、做简单的家具,甚至还有打猎。
诸多文献考证说明,林肯父亲的职业应该是个农民。也许在林肯父亲“为温饱谋”的时日里做过一时的鞋匠,但绝不是他的拿手活。
由此看来,《鞋匠的儿子》——这篇改编自林清玄《鞋匠与总统》的课文,其编写者忠实地复制了原文:“林肯出身鞋匠家庭”。也许我们只能说,林清玄杜撰了林肯的家庭出身——鞋匠,虚构了林肯父亲做鞋服务的对象——参议员及其家人们;为表达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林清玄还夸大了林肯父亲做鞋的手艺——是艺术的。
二、不上出“思品”味都难
《鞋匠的儿子》课后练习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练习3设置了问题:
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又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练习3表面是两个问题,其实质是解决一个问题——要从演讲语言里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两道练习题,明白无误地传达了编者这样的指导思想:该课要从品味人物的思想情感出发设计教学。从各类期刊登载的《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忠实地实践了编者的意图。如从林肯的三段话人手品味语言,感悟林肯平等、爱民、服务大众的人物形象;从参议员前后态度的变化切入教学,感受参议员们的傲慢无礼,林肯的不卑不亢、处变不惊、诚恳待人的鲜活形象。
一位老师在议课时说:“林肯的三段话都是用很平直的语言表述的,但又蕴含着演讲的技巧,蕴含着他的思想、态度。这些都是要突破的难点。”这句话说得不错,但从其上出的课来看,林肯的思想、态度、情感突破了,而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演讲的技巧”却没有体现。
这位老师在课堂最后“重温历史”环节,做如下引导:“林肯凭借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才华,当选了美国第16任总统。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于是学生齐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接着在拓展美国南北战争资料、理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林肯用巧妙的方式,告诉人们维护统一的执政思想。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件事情让我们走近了林肯,了解了林肯。马克思曾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这就再次把学生推向了林肯伟大的思想世界中去。
目之所及《鞋匠的儿子》公开课,莫不从林肯演讲的三段话入手,通过朗读品味文字,挖掘话里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感受林肯宽容大度、真诚坦荡、仁慈谦逊的人格魅力。把语文课上成具有思品情调的课,放大了语文的教化功能,然而却模糊了语文课的专业性。
三、超越教材,让人物回归本真
教师要有超越教材的勇气与胆识。温儒敏教授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对“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针对《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如果我们肯定学生介绍的“林肯出身木匠家庭”的真实性后,再走进教材就又是一番意蕴了。
当还原“林肯出身木匠之家”的真实性后,需要教师完善一下教材,把课文第1自然段两处“鞋匠”二字,改为“木匠”。如此,更能看出这是一场政敌之间的恩怨,故意报复之喜剧。
教材课后习题3,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
演讲,是面向听众阐明一种立场、一种思想,告诉听众某种东西,并力求说服听众。林肯面对参议员们,他是怎样一步步阐述自己观点的?
从林肯的演讲里,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文中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观点。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并思考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
四、教学重构,教出语文的真味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典型的演讲风格的课文,如果搁置”木匠与“鞋匠”之论,教师在教学中应要体现文本的特性——演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感染性,让学生感受演讲艺术的魅力和表达的智慧与技巧。针对参议员射来的“羞辱”之箭——出身卑微的林肯没有与他们恶语纠缠,而是通过“顺同—反驳—感人”演讲三部曲,智慧、礼貌、有礼有节地巧妙化解了。
顺同。我们先来看林肯是如何顺水推舟接纳政敌射来的“羞辱”之箭的。你说“我是鞋匠的儿子”,我就是。“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你说我是啥我就是啥,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顺着你的话茬说下去,不恼怒还要非常感谢你。诚恳的态度自然是林肯接话的语味。
反驳。林肯先贬低自己“做总统没有父亲做鞋匠那样好”,实质是夸赞父亲手艺好,接着再次运用反衬手法夸“父亲是伟大的鞋匠”,夸“父亲伟大,手艺高”,可谓步步为营,绵里藏针。他人嘲讽林肯出身“卑微”的言语不攻自破。委婉的反驳让人看不到痕迹。
感人。“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这句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提示语,把林肯演讲时的真诚态度推向了高潮。这也印证了林肯曾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律师,他有着雄辩的口才。
总之,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演讲的语言艺术感悟上,而不是放在人物的品格理解上。《鞋匠的儿子》给我们提供了有涵养地说好话的教学“例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借鉴、模仿在特殊语境下如何应对的言语表达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情感的熏陶不用教师挑在舌尖、贴上标签,也是会浸染到学生心灵里去的。
前不久,听三位教师同上苏教版《鞋匠的儿子》一课。一位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木匠家庭,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务员、测量员、律师等多种工作。1834年,他当选州议员……
汇报毕,教师点头让学生坐下了。我对学生说的“林肯出身木匠家庭”产生了警觉。因为课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第二句则站在参议员的立场又说“从未料到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学生为何说林肯出身木匠家庭?是口误,还是搜集的资料有误?我查阅了译林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林肯传》以及《林肯与劲敌幕僚》(上海人民出版社)、《林肯时代》(东方出版社)、《美国史上三大传记》(湖南文艺出版社),皆没有说林肯出身鞋匠家庭。上述诸文中倒有这样描写林肯父亲的文字:
流浪汉汤姆·林肯是个一事无成的人,每天就知道四处逛荡。饿了就出去打工,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他曾经当过筑路工人、伐木工人、猎人,还耕过地,也种过玉米,甚至为别人盖过小屋。婚后,他们就搬到了城里。汤姆靠着给别人做木工活养家。
父亲一直想把林肯培养成一名像自己一样的木匠。在林肯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伐木、做简单的家具,甚至还有打猎。
诸多文献考证说明,林肯父亲的职业应该是个农民。也许在林肯父亲“为温饱谋”的时日里做过一时的鞋匠,但绝不是他的拿手活。
由此看来,《鞋匠的儿子》——这篇改编自林清玄《鞋匠与总统》的课文,其编写者忠实地复制了原文:“林肯出身鞋匠家庭”。也许我们只能说,林清玄杜撰了林肯的家庭出身——鞋匠,虚构了林肯父亲做鞋服务的对象——参议员及其家人们;为表达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林清玄还夸大了林肯父亲做鞋的手艺——是艺术的。
二、不上出“思品”味都难
《鞋匠的儿子》课后练习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练习3设置了问题:
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又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练习3表面是两个问题,其实质是解决一个问题——要从演讲语言里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两道练习题,明白无误地传达了编者这样的指导思想:该课要从品味人物的思想情感出发设计教学。从各类期刊登载的《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忠实地实践了编者的意图。如从林肯的三段话人手品味语言,感悟林肯平等、爱民、服务大众的人物形象;从参议员前后态度的变化切入教学,感受参议员们的傲慢无礼,林肯的不卑不亢、处变不惊、诚恳待人的鲜活形象。
一位老师在议课时说:“林肯的三段话都是用很平直的语言表述的,但又蕴含着演讲的技巧,蕴含着他的思想、态度。这些都是要突破的难点。”这句话说得不错,但从其上出的课来看,林肯的思想、态度、情感突破了,而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演讲的技巧”却没有体现。
这位老师在课堂最后“重温历史”环节,做如下引导:“林肯凭借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才华,当选了美国第16任总统。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于是学生齐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接着在拓展美国南北战争资料、理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林肯用巧妙的方式,告诉人们维护统一的执政思想。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件事情让我们走近了林肯,了解了林肯。马克思曾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这就再次把学生推向了林肯伟大的思想世界中去。
目之所及《鞋匠的儿子》公开课,莫不从林肯演讲的三段话入手,通过朗读品味文字,挖掘话里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感受林肯宽容大度、真诚坦荡、仁慈谦逊的人格魅力。把语文课上成具有思品情调的课,放大了语文的教化功能,然而却模糊了语文课的专业性。
三、超越教材,让人物回归本真
教师要有超越教材的勇气与胆识。温儒敏教授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对“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针对《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如果我们肯定学生介绍的“林肯出身木匠家庭”的真实性后,再走进教材就又是一番意蕴了。
当还原“林肯出身木匠之家”的真实性后,需要教师完善一下教材,把课文第1自然段两处“鞋匠”二字,改为“木匠”。如此,更能看出这是一场政敌之间的恩怨,故意报复之喜剧。
教材课后习题3,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
演讲,是面向听众阐明一种立场、一种思想,告诉听众某种东西,并力求说服听众。林肯面对参议员们,他是怎样一步步阐述自己观点的?
从林肯的演讲里,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文中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观点。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并思考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
四、教学重构,教出语文的真味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典型的演讲风格的课文,如果搁置”木匠与“鞋匠”之论,教师在教学中应要体现文本的特性——演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感染性,让学生感受演讲艺术的魅力和表达的智慧与技巧。针对参议员射来的“羞辱”之箭——出身卑微的林肯没有与他们恶语纠缠,而是通过“顺同—反驳—感人”演讲三部曲,智慧、礼貌、有礼有节地巧妙化解了。
顺同。我们先来看林肯是如何顺水推舟接纳政敌射来的“羞辱”之箭的。你说“我是鞋匠的儿子”,我就是。“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你说我是啥我就是啥,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顺着你的话茬说下去,不恼怒还要非常感谢你。诚恳的态度自然是林肯接话的语味。
反驳。林肯先贬低自己“做总统没有父亲做鞋匠那样好”,实质是夸赞父亲手艺好,接着再次运用反衬手法夸“父亲是伟大的鞋匠”,夸“父亲伟大,手艺高”,可谓步步为营,绵里藏针。他人嘲讽林肯出身“卑微”的言语不攻自破。委婉的反驳让人看不到痕迹。
感人。“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这句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提示语,把林肯演讲时的真诚态度推向了高潮。这也印证了林肯曾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律师,他有着雄辩的口才。
总之,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演讲的语言艺术感悟上,而不是放在人物的品格理解上。《鞋匠的儿子》给我们提供了有涵养地说好话的教学“例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借鉴、模仿在特殊语境下如何应对的言语表达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情感的熏陶不用教师挑在舌尖、贴上标签,也是会浸染到学生心灵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