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于"正名"的阐发,置于蒯辄父子争卫的语境下,向来有今文、古文经学两种解释脉络。两条脉络皆有意在《论语》与《春秋》之间找到弥合一些表面抵牾的途径,只不过即便在近世以来合取今古的尝试中,寻求解释的一贯之道仍以倾向古文经者为著。如果关注"正名"中"言无所苟""阙疑慎言"的立言原则,可以发现言教与解惑两个层级之间以及《论语》与其他经史之间的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