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语教材选入了不少现代儿童诗,面对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朗朗上口的优美诗歌,教师该如何教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呢?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 创设意境,点燃情感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逐词逐句地讲解分析,结果使原本丰富多彩、蕴义无穷的诗句理性化、抽象化了,诗意荡然无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去充分地感悟。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乡下孩子生活的情景图(快乐孩子,野花、野草,美丽的小池塘,活蹦乱跳的小猪、小猫、小鱼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很快,学生们融入了这特定的情境当中,心情豁然开朗。此时,我顺势出示诗句:“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孩子们一读,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个笑了。我随机问他们:“你躺在妈妈的怀里舒服吗?”“你趴在爸爸的背上会干些什么呢?”“你捉过蝴蝶,吹过口哨,挖过野菜,逮过小鱼吗?”这一连串问号像是火星点燃了孩子们心头的无限思绪,课堂沸腾了。有的说:“躺在妈妈的怀里可舒服啦!妈妈真好!”有的说:“我还在爸爸的背上撒过尿哩,哈哈哈……”有的说:“我最会抓鱼了!”也有的说:“我下午就带树叶来吹口哨给你听!”……一串串童年的往事涌上了孩子们的心头,一缕缕真情流露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看到灿烂的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的脸上,我感觉他们已步入了诗的意境,已经走进了诗人的世界。他们在感受、感动、感想,他们已经读出了童年的欢乐,已经读到了父母的关爱。我在想:这不就是对诗句的深刻理解吗?
二、 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诗歌能激发无限的遐想,这亦是它的独特魅力。我在教学中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线,适时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加工,由此获得感悟和体会,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如教《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我采用读读想想、读读演演、读读唱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读到这一句时,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些什么呢?”一位学生说:“我会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说着就深情地唱起来。读到“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我让学生联系教师平时的工作,想象自己就是这些花朵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沉思片刻,有的说:“老师你辛苦了!”有的说:“老师,休息一下吧!”敬重、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一张张质朴、白嫩的小脸上所表露出来的那份真诚、那份期待,使我猛然发觉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丰富与美好。
三、 引导吟诵,培养美感
诗歌是美丽的,它的语言、节奏和情感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反复地吟诵,去感受每一个美的细节。如,《乡下孩子》一文的结尾“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短短的十几个字,却能让人心旷神怡。一个学生读后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都快要飞起来了,太舒服了。”再如,《水乡歌》一文句式一致,和谐押韵,学生读来回味无穷。《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中那位有着美好心灵的少年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想起童年难忘的欢乐;《一株紫丁香》一课中的小朋友们想到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希望绿色的枝叶与老师做伴,为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劳。其情感之真挚,其心地之善良,其祝福之美好,使得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深受感动。
心动则情生,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去想象,做到心中有诗,我们的课堂才会富有诗意,才能如此美丽!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
一、 创设意境,点燃情感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逐词逐句地讲解分析,结果使原本丰富多彩、蕴义无穷的诗句理性化、抽象化了,诗意荡然无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去充分地感悟。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乡下孩子生活的情景图(快乐孩子,野花、野草,美丽的小池塘,活蹦乱跳的小猪、小猫、小鱼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很快,学生们融入了这特定的情境当中,心情豁然开朗。此时,我顺势出示诗句:“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孩子们一读,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个笑了。我随机问他们:“你躺在妈妈的怀里舒服吗?”“你趴在爸爸的背上会干些什么呢?”“你捉过蝴蝶,吹过口哨,挖过野菜,逮过小鱼吗?”这一连串问号像是火星点燃了孩子们心头的无限思绪,课堂沸腾了。有的说:“躺在妈妈的怀里可舒服啦!妈妈真好!”有的说:“我还在爸爸的背上撒过尿哩,哈哈哈……”有的说:“我最会抓鱼了!”也有的说:“我下午就带树叶来吹口哨给你听!”……一串串童年的往事涌上了孩子们的心头,一缕缕真情流露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看到灿烂的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的脸上,我感觉他们已步入了诗的意境,已经走进了诗人的世界。他们在感受、感动、感想,他们已经读出了童年的欢乐,已经读到了父母的关爱。我在想:这不就是对诗句的深刻理解吗?
二、 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诗歌能激发无限的遐想,这亦是它的独特魅力。我在教学中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线,适时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加工,由此获得感悟和体会,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如教《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我采用读读想想、读读演演、读读唱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读到这一句时,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些什么呢?”一位学生说:“我会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说着就深情地唱起来。读到“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我让学生联系教师平时的工作,想象自己就是这些花朵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沉思片刻,有的说:“老师你辛苦了!”有的说:“老师,休息一下吧!”敬重、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一张张质朴、白嫩的小脸上所表露出来的那份真诚、那份期待,使我猛然发觉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丰富与美好。
三、 引导吟诵,培养美感
诗歌是美丽的,它的语言、节奏和情感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反复地吟诵,去感受每一个美的细节。如,《乡下孩子》一文的结尾“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短短的十几个字,却能让人心旷神怡。一个学生读后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都快要飞起来了,太舒服了。”再如,《水乡歌》一文句式一致,和谐押韵,学生读来回味无穷。《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中那位有着美好心灵的少年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想起童年难忘的欢乐;《一株紫丁香》一课中的小朋友们想到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希望绿色的枝叶与老师做伴,为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劳。其情感之真挚,其心地之善良,其祝福之美好,使得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深受感动。
心动则情生,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去想象,做到心中有诗,我们的课堂才会富有诗意,才能如此美丽!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