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巧不成书,有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执教了同一篇课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中的第26课《水》。尽管教学的内容一致,但纵观学生的课堂表现,两节课却大相径庭。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另一堂课呢,课堂气氛沉闷而压抑,课堂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节课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是学生的基础不同?还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深入?仔细进行对比研究,我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了:学生课堂表现沉闷、不能畅所欲言的根由就在于教师备课时精心准备的“问题”。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提问的弊端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几种情况:“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现象,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禁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牢笼……所有这些归根到一点,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忽略了对文章重点、难点的把握。
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石”如何才能激起“千层浪”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问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因人而异”
俗语说“五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不可否认班级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的问题要能激发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思维,既不能让有的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一部分学生唾手可得。如上文提到的《水》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由孩子背上“滑动的水”联想到了“母爱如水”,足以说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是十分深刻的。但这种感悟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体验,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又怎能体悟到这其中深藏的“母爱”呢?也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过于高估,才会出现课堂上尴尬而又沉闷的一幕。如果教师能深入地了解班级学生实际,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降低问题的难度,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或许就能引导学生初步体味到这深层次的内涵。
什么样的问题最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的难易度上进行调控和把握。所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要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做出解答。因此,我们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解答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应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难及易,顺藤摸瓜,层层深入,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问题的表述要“有的放矢”
笔者以往听过许多公开课、研究课,发现有很多老师在表述问题时往往不够明确。一个问题提出之后,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者也往往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从何下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在教到人们欢度重阳节这段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欢度佳节的高兴与兴奋之情,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有什么收获?”结果,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我知道了重阳节要登高”,“重阳节一家人都要出去玩儿”“过节了,街上的人很多很多”……不管学生怎么回答就是答不到教师预设的点子上。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表述不够准确、不够明确。“收获”究竟是指哪个方面呢?是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去谈,还是从文章的内容上去议,或是从蕴涵的思想情感角度去交流?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因此学生怎么能不“误入歧途”呢?如果教师能换个问法:“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我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问题的提出要“一启就发”
语文课“工具性及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生搬硬套是学不好的。语文学习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课堂要起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就必须在提出问题时,以疑激思,用问启智。如《水》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理解并体会一瓢水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与兴奋,教师让学生先自由去读课文,让他们去寻找与作者相同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这份与作者相同的心情。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他们去品味词语和句子,去感受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这也就真正实现并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问题的答案力求“百花齐放”
课堂中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同学们的这种感受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呢”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仔细地品味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留给学生充分的说、议、交流的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有价值的课堂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最终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少年业余体校)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提问的弊端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几种情况:“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现象,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禁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牢笼……所有这些归根到一点,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忽略了对文章重点、难点的把握。
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石”如何才能激起“千层浪”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问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因人而异”
俗语说“五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不可否认班级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的问题要能激发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思维,既不能让有的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一部分学生唾手可得。如上文提到的《水》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由孩子背上“滑动的水”联想到了“母爱如水”,足以说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是十分深刻的。但这种感悟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体验,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又怎能体悟到这其中深藏的“母爱”呢?也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过于高估,才会出现课堂上尴尬而又沉闷的一幕。如果教师能深入地了解班级学生实际,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降低问题的难度,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或许就能引导学生初步体味到这深层次的内涵。
什么样的问题最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的难易度上进行调控和把握。所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要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做出解答。因此,我们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解答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应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难及易,顺藤摸瓜,层层深入,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问题的表述要“有的放矢”
笔者以往听过许多公开课、研究课,发现有很多老师在表述问题时往往不够明确。一个问题提出之后,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者也往往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从何下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在教到人们欢度重阳节这段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欢度佳节的高兴与兴奋之情,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有什么收获?”结果,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我知道了重阳节要登高”,“重阳节一家人都要出去玩儿”“过节了,街上的人很多很多”……不管学生怎么回答就是答不到教师预设的点子上。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表述不够准确、不够明确。“收获”究竟是指哪个方面呢?是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去谈,还是从文章的内容上去议,或是从蕴涵的思想情感角度去交流?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因此学生怎么能不“误入歧途”呢?如果教师能换个问法:“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我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问题的提出要“一启就发”
语文课“工具性及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生搬硬套是学不好的。语文学习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课堂要起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就必须在提出问题时,以疑激思,用问启智。如《水》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理解并体会一瓢水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与兴奋,教师让学生先自由去读课文,让他们去寻找与作者相同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这份与作者相同的心情。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他们去品味词语和句子,去感受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这也就真正实现并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问题的答案力求“百花齐放”
课堂中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同学们的这种感受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呢”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仔细地品味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留给学生充分的说、议、交流的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有价值的课堂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最终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少年业余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