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全党高兴,全国人民高兴,企业也都很高兴。
这次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历史经验,准确地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规划了继续前进的宏伟目标和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人人都可以相信,中国的前途会更加光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在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时候,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大会的精神,及时准确地抓住新的机遇,准备好应对可能和必然出现的新挑战,企业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人们关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人们欢迎这样的提法。因为这是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必需,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需。贫富差距拉大,毕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实。
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许多企业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降低,意味着企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加工产品占领市场时代的逐步终结。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首先,这是世界各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都必然要经历的共同趋势。目前,各发达国家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价格都比较低,而主要依靠直接劳动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就比较贵,原因就是在那里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
在中國这样的趋势也已经开始出现。过去,中国大批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如今,新农村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使大批农民外出的势头开始减缓。近两年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招工难。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应当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问题上,被迫被动接受现实肯定不如主动适应对企业更加有利。主动适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有利于职工心情舒畅地劳动,同时也就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但是,企业还是要发展,还是要找出路。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曾经看过一家日本人在中国开的制造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效率极高,产品质量也极好,一台机器的产量至少要超过国内一般同类企业的三倍,一个工人看三台机器,工资是国内同类工厂工人的两倍。我向日方厂长称赞他们效率高。他却说,在日本,一个工人要看十台机器。我问,在中国为什么只看三台。他叹一口气说,工人做不到,再看多了就要出问题了。我当时就想,如果工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也像日本工人那样每人看十台机器,工资再提高一倍,对企业,对工人当然都会是有利的。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增长),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材料,节约能源和物资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等都是。每一条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存在着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供应,真正自觉地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还不算多,现在是到了应该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过若干年,企业招工就再不是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局面了。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企业自身为提高职工素质作努力的责任。这是因为,在今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的教育必须是终身的,否则就不可能适应。这是因为,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既包括文化,技术,还包括人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还包括人的体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劳永逸。大力持续地做好提高职工素质的工作,职工高兴,企业受益。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胜之道。
这次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历史经验,准确地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规划了继续前进的宏伟目标和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人人都可以相信,中国的前途会更加光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在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时候,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大会的精神,及时准确地抓住新的机遇,准备好应对可能和必然出现的新挑战,企业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人们关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人们欢迎这样的提法。因为这是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必需,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需。贫富差距拉大,毕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实。
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许多企业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降低,意味着企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加工产品占领市场时代的逐步终结。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首先,这是世界各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都必然要经历的共同趋势。目前,各发达国家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价格都比较低,而主要依靠直接劳动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就比较贵,原因就是在那里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
在中國这样的趋势也已经开始出现。过去,中国大批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如今,新农村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使大批农民外出的势头开始减缓。近两年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招工难。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应当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问题上,被迫被动接受现实肯定不如主动适应对企业更加有利。主动适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有利于职工心情舒畅地劳动,同时也就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但是,企业还是要发展,还是要找出路。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曾经看过一家日本人在中国开的制造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效率极高,产品质量也极好,一台机器的产量至少要超过国内一般同类企业的三倍,一个工人看三台机器,工资是国内同类工厂工人的两倍。我向日方厂长称赞他们效率高。他却说,在日本,一个工人要看十台机器。我问,在中国为什么只看三台。他叹一口气说,工人做不到,再看多了就要出问题了。我当时就想,如果工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也像日本工人那样每人看十台机器,工资再提高一倍,对企业,对工人当然都会是有利的。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增长),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材料,节约能源和物资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等都是。每一条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存在着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供应,真正自觉地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还不算多,现在是到了应该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过若干年,企业招工就再不是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局面了。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企业自身为提高职工素质作努力的责任。这是因为,在今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的教育必须是终身的,否则就不可能适应。这是因为,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既包括文化,技术,还包括人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还包括人的体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劳永逸。大力持续地做好提高职工素质的工作,职工高兴,企业受益。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