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引路人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e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古城金陵。一岁半时,小儿麻痹症剥夺了我双腿行动的自由。父母为了给我治病,四处求医问药,花尽了积蓄。为了弥补我应该有的童年快乐,父亲每次外出回来,总要给我带连环画或字帖之类的书籍。当别的孩子在外玩耍时,我就在家里对着“小人书”或字帖涂鸦描画。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时常看到父亲加班回家以后顾不上休息,拿着一支小楷毛笔,在灯下伏案写着一行行蝇头小楷。原来父亲为了贴补家用,为泰州的一家图书馆抄写地方志。严冬的晚上,父亲的手都写僵硬了,我便给他搓揉冻僵的手指,就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我认识了毛笔字与书法。这种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成了我学习书法的启蒙人。
  为了给我学习书画创造一个好条件,父亲为我在业余书法学校报了名,并受业于书画名家何鸣先生。由于我家距市区有20多公里,加之我行动不便,每次去上书画课,我都要克服别人遇不到的困难。但每次我都是笨鸟先飞,早早地来到教室。因为我的“程门立雪”,引起了何鸣老师的注意,当得知我的情况之后,何老师十分感动,并慷慨地送我许多自己的书画作品。这样的学习延续了几年,我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真诚热爱,毫无任何的功利思想,而何老师则表现出对后学的勉励与关爱。这种淳朴的师生情一直延续至今,何鸣老师成为我学习书画的又一引路人。
  工作以后,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书法上,练字、买书、看展览,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虽不能做到“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但只要一天不动笔,总觉得对不起自己。1997年我报名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课程学习,三年里我有幸聆听了许多闻名全国的书法家的教诲,并得到培训中心老师的关怀,书法有了更大的长进。2000年和2003年,我的书法论文两次入选由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书法教学论文研讨会,并两次被邀请参加学术研讨。我很庆幸有这么珍贵的机会能与著名的书法家言恭达、侯开嘉、孙洵等先生结识。当他们知道我学习书法的执著与艰难以后,更是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爱。尤其是每次向言老师请教的过程中,他慈祥和蔼的文人气息和诲人不倦的儒家风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言老师的人格魅力。言老师的教诲与提携让我在书法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回顾这些年来我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不敢说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什么成绩,但我始终将书法视作生命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便是我学习书法得到的快乐。“那人”,便是我所有遇到的良师益友!在我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能遇到上述可敬可爱的书法大家,我不仅向他们学习到了书法技艺,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
  这才是我人生当中得到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有了这些引路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和幸运的呢?
其他文献
上一期我们讲到扇面、手卷、册页等多为文房把玩的书画小品,今天我们说说古代的大幅书画是怎么展示的。  屏风作为室内装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被称为“邸”,“屏风”之名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造纸术发明以后,多为纸裱。唐朝在屏风上书写训诫警句的做法蔚然成风。唐太宗把魏征上书奏折里的警句写在屏风上,被称做“戒奢屏”。还亲自书写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期刊
我,孙钮添玺,今年9岁,就读于吴江屯村实验小学,是书法的铁杆粉丝。  我与书法的缘分,还得从三年前说起。那时的我背着书包走进小学的大门,跟着许老师开始涂鸦,从此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次书法课,妈妈怕我弄脏衣服,便会给我套上一件爸爸的大汗衫。因为个子小,套上后就像穿上了“大道袍”。每次上完书法课,我都变成了一只小花猫,鼻子下面总是黑黑的。有时眼睛那也有,就升级成大熊猫了。每次奶奶看到我这个样
期刊
最美人间四月天,天朗气清,繁花似锦,草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疯长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我们在明媚的春光里尽情地歌唱,欢快地游戏!小羊也乐开了花,它一边美美地吃着青草,一边“咩咩”骄傲地对妈妈呼喊:我要快快长大!我要快快长大!  ——周润植
期刊
亲爱的同学,还记得我们杂志里的“文房珍宝”栏目吗?以前我们曾为大家介绍过书房里林林总总、各具特色的文房用具。除了最常见的笔墨纸砚,还有笔格、镇纸、砚滴……  其实,文房用具种类繁多,早在明代就有一个叫屠隆的人写过一本《考槃(pán)余事》,他在书中记载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有笔格、砚山、笔床、笔屏、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色池、糊斗、蜡斗、秘阁、贝光,等等。  读完这些名称,是不是有
期刊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磔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  此帖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杨阳同学的临写作品,
期刊
冬天来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会飘到哪里去呢?你能读懂小雪花的心愿吗?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一节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猜,我会飘到什么地方去呢?”此刻,这小雪花已经化身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正在和我们对话呢!一句“你猜”,多么俏皮、多么活泼,我们不由猜测着,小雪花到底想飘到哪里呢?读完第二节,我们知道,哦,原来,它想飘到小河里,去小河里做什么呢?哦,它是和小鱼小虾做游戏呢!诗歌的第三、四小节和第二节一样,都是
期刊
每座城市都有一些充满文艺气息的街道,而提及南京最文艺的街,那莫过于长江路了,在这条路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林立。长江路302号,是六朝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它既是长江路的起点,也是我们探寻六朝遗迹的起点,就让我们从这巧妙的时空重合点出发,开始一场六朝南京城的寻迹之旅。  步入六朝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现代主义气息。它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领衔的贝氏设计团队打造,将传统的建筑元素融入
期刊
期刊
在篆书到隶书的演进过程中派生出一种新的书体,这种书体是草书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唐代张怀瓘(guàn)称之为“隶书之捷”,可见它是隶书的简捷书写,也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这一书体我们称之为章草。  传世章草名帖之中最为有名的是皇象所书《急就章》,它是书法爱好者学习认识章草的极佳范本。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很高,唐代张怀瓘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
期刊
大家好!我叫伏嘉,今年10岁了!我是一个活泼的阳光女孩,爱好广泛:书法、音乐、绘画、读书,是它们让我的童年时光有了缤纷的色彩。  墨香是一种独有而充满诱惑的味道,刚入一年级,我的教室离书法室不远,这特有的味道时常吸引我成为书法室的“窗边小豆豆”,心生“挥毫泼墨”的想法。妈妈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欣喜地带我拜孙老师为师,和善的孙老师没有因为我的年幼而拒绝我。  当时,年幼的我挥起笔来很是可笑,书写的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