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盆地地震死亡人数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地震活动非常活跃,另外盆地地区人口密集,易损性高,尤以昆明、玉溪盆地最甚.研究和评估强烈地震可能产生的人员伤亡,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地震伤亡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研究,但地震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地区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性能以及地形地貌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研究一种适用于玉溪盆地的震后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利用云南历史地震资料和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区的建筑物破坏及死亡数据,建立了烈度和不同结构倒塌率的关系以及倒塌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构建了死亡人数快速评估模型.
其他文献
研究认为,地震是楔块运动引起的,楔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楔块内部的隐爆—均衡作用。"两堑夹一垒"是楔块运动系统的基本形式。研究发现,大洋中脊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以郯庐断裂地震带为例)均位于"两堑夹一垒"楔块系统中,其中一垒的活动,即倒楔的运动与地震带紧密相关。
多传感器协同生命探测平台是通过振动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采集并提取生命体发出的声波信号(被困者呻吟、呼喊、爬动、敲打等产生的音频声波)和救援现场的红外图像,将上述采集到的
长期的观测实践表明,地震造成的地下水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态包括类似地震波的振荡和与地震波形态迥异的阶跃。关于振荡的变化,最早由Blandchard and Byerly(1935)提出了基于孔隙弹性理论的解释,即地下水的振荡实际上就是地震面波(Rayleigh波)造成的含水层体积应变而激发的变化,并因此提出井-含水层可以当作一种长周期的地震仪(Roeloffs,1996)的观点。这种解释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地震预测分会场学术交流历时近6个小时。参会人员充分交流多年来地震预测工作成果,结合汶川大地震,反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从地质构造、地震活
2006年河北文安地震后,华北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5级地震平静,为了更好的研究华北地区的震情,运用地震力标度σ这个新指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求得到合适的
介绍了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研制的DUF—I型电磁波观测仪器。
“地震就像一盏明灯,它可照亮地球内部”。2007年12月12日凌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启动了“明灯1号”计划,在华北地区顺利实施了大当量人工地震爆破。这是在我国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