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入党动机教育,要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体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新形势 师范类大学生 入党动机 调研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做好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研究,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问卷调查过程及数据统计
2007年6月,笔者在廊坊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了一定数量的口头采访,师范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他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存在差异,而被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否科学则直接影响着调查数据的准确。基于上述考虑,笔者的调查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廊坊师范学院下属的14个二级学院中按照理工类和文科艺术类的分类标准分别抽取一个学院,理工类二级学院抽取的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文科艺术类的是社会发展学院。两个学院共记有在校学生1878名。
其次,采用分层抽样和分段抽样结合的方法。第一步,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把调查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二步,按照一比三的抽样比在各层次中分段抽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87份。
经分析发现,新形势下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同时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正、政治信仰不明确、政治立场不坚定、入党前后表现反差较大。这些现象将影响到党在大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这一千秋大业。
二、新形势下,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实用功利型
调查发现,一部分同学入党动机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为入党而入党。造成这种倾向,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师范类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与他们择业中出现的“自我评价失允”、“择业定位偏执”,“不能将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择业定位,在择业取向上存在的定位偏执。”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分到好单位,有个好前途,以“捞党票作为护身符”。因此,他们往往掩盖自己真实的入党动机,在表面上积极要求进步,以争取入党。但一旦当个人利益与党员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就可能会讨价还价,坚持个人利益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2.虚荣盲从型
调查发现,部分师范类大学生,由于学校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出于从众心理或个人面子的荣耀及父母、朋友的期望等,而提出入党申请。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虚荣性,他们虽然也希望入党,期望对祖国对人民能做出一些贡献,但因认识上未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故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精神。尽管开始时对入党抱有很高热情,但渐渐地会觉得入党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觉得入党太苦了,太难了,党员要求太高了,因而逐渐失去入党的热情。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健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不成熟,对党的认识、党建理论了解不够,入党动机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二是大学生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充满矛盾。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或是为了附和家长的意见而盲从,使他们在并没有通过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在认识上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前提下提出入党申请。虽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每个人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这种不良的心态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又会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
3.端正入党动机教育体现和谐文化建设
(1)在入党动机教育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内大量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并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关系到正确的入党动机的确立,如“虚荣盲从型”中的部分学生,就是他们不善于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所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大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大学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因此,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加强择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中要加强择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在择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尤其应树立立足基层意识。随着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的变化,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师范大学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摒弃那种只有发达城市、重点学校才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发展的传统思想,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他们振兴教育和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的关系。在就业等关键问题上,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提倡通过创造个人在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品行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择业竞争,坚决反对把“党票”作为择业竞争的筹码。要号召学生党员带头去国家需要的贫困、边远地区服务,在关键时刻要以实际行动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宣誓的誓言,同时也为普通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榜样。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入党动机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体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10.
[2]陈登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8.
[3]郑必坚.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2.
[4]宋惠昌.社会主义荣辱观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关键词]新形势 师范类大学生 入党动机 调研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做好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研究,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问卷调查过程及数据统计
2007年6月,笔者在廊坊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了一定数量的口头采访,师范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他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存在差异,而被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否科学则直接影响着调查数据的准确。基于上述考虑,笔者的调查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廊坊师范学院下属的14个二级学院中按照理工类和文科艺术类的分类标准分别抽取一个学院,理工类二级学院抽取的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文科艺术类的是社会发展学院。两个学院共记有在校学生1878名。
其次,采用分层抽样和分段抽样结合的方法。第一步,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把调查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二步,按照一比三的抽样比在各层次中分段抽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87份。
经分析发现,新形势下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同时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正、政治信仰不明确、政治立场不坚定、入党前后表现反差较大。这些现象将影响到党在大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这一千秋大业。
二、新形势下,师范类大学生入党动机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实用功利型
调查发现,一部分同学入党动机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为入党而入党。造成这种倾向,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师范类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与他们择业中出现的“自我评价失允”、“择业定位偏执”,“不能将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择业定位,在择业取向上存在的定位偏执。”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分到好单位,有个好前途,以“捞党票作为护身符”。因此,他们往往掩盖自己真实的入党动机,在表面上积极要求进步,以争取入党。但一旦当个人利益与党员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就可能会讨价还价,坚持个人利益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2.虚荣盲从型
调查发现,部分师范类大学生,由于学校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出于从众心理或个人面子的荣耀及父母、朋友的期望等,而提出入党申请。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虚荣性,他们虽然也希望入党,期望对祖国对人民能做出一些贡献,但因认识上未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故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精神。尽管开始时对入党抱有很高热情,但渐渐地会觉得入党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觉得入党太苦了,太难了,党员要求太高了,因而逐渐失去入党的热情。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健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不成熟,对党的认识、党建理论了解不够,入党动机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二是大学生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充满矛盾。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或是为了附和家长的意见而盲从,使他们在并没有通过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在认识上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前提下提出入党申请。虽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每个人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这种不良的心态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又会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
3.端正入党动机教育体现和谐文化建设
(1)在入党动机教育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内大量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并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关系到正确的入党动机的确立,如“虚荣盲从型”中的部分学生,就是他们不善于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所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大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大学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因此,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加强择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中要加强择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在择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尤其应树立立足基层意识。随着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的变化,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师范大学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摒弃那种只有发达城市、重点学校才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发展的传统思想,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他们振兴教育和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的关系。在就业等关键问题上,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提倡通过创造个人在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品行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择业竞争,坚决反对把“党票”作为择业竞争的筹码。要号召学生党员带头去国家需要的贫困、边远地区服务,在关键时刻要以实际行动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宣誓的誓言,同时也为普通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榜样。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入党动机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体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10.
[2]陈登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8.
[3]郑必坚.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2.
[4]宋惠昌.社会主义荣辱观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