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v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学习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如果能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学生阅读前老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疾飞”、“一眨眼”、“像箭一样”、等词语来体会翠鸟飞行速度的快;抓住“鲜艳”、“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来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
  (三)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上阅读
  (一)形式多样化。只有快乐才能发展健康人性,阅读同样如此。为此,要把较为枯燥的阅读内容变成通俗的、有趣的、幽默的、有意义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阅读形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阅读内容具体变成故事、童谣、三字经、五字言、相声、小品、笑话、歌曲、快板等。
  (二)内容选择要浅近。所谓“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
  (三)加强朗读教学。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景,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四)阅读竞赛。学生通过竞赛、教师的点评,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同时也获取了文章的知识。
  (五)演课本剧。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果将它们排成课本剧,加以演出,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有文学、音乐、美术达到有机整合,用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以便用到写作上来。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二)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四)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如果让学生能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将有极大的帮助,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及终身学习也将有莫大的裨益。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适时的加以指导使学生喜欢上阅读。
  【作者单位: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胡张小学 陕西】
其他文献
“园本教研” 是指幼儿园以教学为研究的中心,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方式。园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幼儿园要立足园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理论改革的实际需要,它对幼儿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鬧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桔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无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写起作文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比喻电子白板的普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曾被视为高科技教育辅助工具的电子白板,全面进驻学校各班教室。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实现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依托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本人也对此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思考一:合理利用 提高效率 有益创新。  自从计算机进入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毋容置疑,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