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效的都是特殊的”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万州是郧西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郧西一中”)1979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投身教育工作,曾带过18届高三,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做到名校长、市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面对多次另谋高就的难得机会,他都坚定地选择了当老师、做教育。2005年,张万州回母校担任校长。十年磨一剑,主持郧西一中工作十多年来,他一心一意地主导自主教育改革,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市县(市)一中名列前茅。
  “只要天天能见到学生,跟学生在一起我就会很开心。”一直以来,张万州觉得教师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他笑称,自己“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承担班主任工作,都远比做校长称职。”
  “任何有效的都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儿?特殊在它尊重遵循了教育规律”,张万州说,自主教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谈及成绩,张万州一脸惶恐,“基于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做了该做的事,改革绝非一日之功,但改革不能盲目,我们会坚持在探索中前行。”
  “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建设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永远是教育人不懈的追求和正确的选择。”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张万州认为,只有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
  长期从事高中教育的张万州深知,“结果认同”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改革所秉持的态度,因此改革不能盲动,必须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而且没有“缓冲地带”,必须“一步到位”。这就是在改革的头三年,张万州谢绝外校交流和媒体采访的原因。直到高考成绩揭晓,用家长和社会最信服的结果说话,学校的改革才得以一步步向前推进。
  2011年2月,郧西一中正式启动自主教育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本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教育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实施“三种课型”(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考练课),开展“五级备课”(核心组初备课、学科组集体备课、核心组复备课、教师个性化备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备课),落实“常规教学七步骤”(即“做、控、备、辅、改、上、查”),构建“三环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九步”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三环”,即学生组内释疑、班内释疑和教师释疑,以质疑为主轴,以释疑为主线,主线围绕主轴转。“九步”,即课前预学→板书目标→作业反馈→预学检测→探究拓展→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小结评价→课外拓展。“九步”的载体是“三案”,即预学案、两考案、探究拓展案。
  “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正确处理了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关系,实现了传统课堂以问题预设为主向“三环九步”课堂中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并举、更加注重问题生成的转变。“三环九步”课堂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砥砺为意志,内化为思想,陶冶为情操,以成就学生、成就教师。
  “知识从来就不是别人教会的,真正的学习都是自主的学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课改,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在张万州主导下,郧西一中的自主教育改革首先从高三年级开始启动。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郧西一中成功地实现了“四个转变”:办学方向由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转变成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教学由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教学方式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转变成师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由教师讲学生记和学生课后写作业转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高。
  自主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教师变得乐教了,孩子的心被激活了,他们真正“用心”去学习,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也不用教师“盯着”了。
  为什么要采用“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张万州的理解是,模式是对教师教学过分随意的一种强行矫正,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他始终蹲守一线,与老师们一起面对、研究和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2015年秋季,学校本着坚持和完善相结合的原则,做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定,科学处理“先学后教”和“先研后练”的关系,强化课堂中“先学后考”和“先研后考”两个重要环节,逐步形成动静结合、长短搭配、形神统一的课堂。课型也从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周末考练课等三种发展到语言经典背诵课、早自习、合作课、自主练习课、自主预习课、周末考练课等六种。
  “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建设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永远是教育人不懈的追求和正确的选择。”张万州说,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不断探索。
  “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教育重在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自觉意识。自主不仅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它还通过多种渠道渗透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生活信念和态度。”
  2015年高考,郧西县一中再次捷报频传:文、理科(不含小专业)达一批本科线163人,二批本科线522人,三批本科线以上897人;小专业考生文化、专业双达一本线30人;文科考生朱明坤斩获十堰六县(市)一中应届生文科状元,理科考生郑宗龙以两分之差获十堰六县(市)一中“榜眼”。
  “郧西一中学生爆发出的向上的活力,是一种自我意识被唤醒后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张万州说,“自主教育唤醒了学生心中的巨人,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
  郧西一中是全国励志教育实验校,坚持培养学生“自律、自学、自强”的良好学风,逐步构建起“三大步励志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励志体系,分别对应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面:每天三遍集体朗读励志信(读);每天填写成长日记(思);每天进行自我评价(行)。
  以导师为中心的导师全员育人体系:每天批阅一次成长日记;每月进行两次小组活动;每月做三个典型学生的工作。
  以班会课为阵地的班级课程体系: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励志教育主题班会课,有教材、设计有相关教案和课件,形式主要以学生喜欢的励志视频、课堂讨论、小活动、励志歌曲和流行歌曲等为主。   “三大步励志教育”为郧西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从班主任育人转变到教师全员育人,从成就学生转变到解放老师。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这个层面,还必须延伸到德育、管理等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张万州说, 励志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化和生活化。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在郧西一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多年来,学校以自我教育为核心,推行“学生全员管理四量化”,构建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即以小组建设为载体,以“四个量化”为着力点,构筑“班级全员管理体系”。班级设常务班主任、值日班主任,小组内设行政组长、自我管理组长、操行评定组长、生活组长、文体组长、成长日记检查组长以及学科组长,组长对每个学生每天每节课的操行评定、学生的努力程度、学生的自主管理、履责和健康生活能力等予以考评量化,实现全员管理、全程考评、反馈评价、日清周结。
  “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教育重在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自觉意识。自主不仅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它还通过多种渠道渗透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生活信念和态度。”张万州说,实施自主管理,学生得到的是全面的发展,是生命活力的激发,是自主精神的不断挺拔。
  “教育即服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一切改革措施都要让所有资源更高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张万州喜欢读管理学的书,中山大学曾伟教授《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一书让他印象深刻。2011年,他把这本书买来送给学校管理层,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并以“人事分离,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基本思想来推动学校的制度创新。
  “教育教学具有统一性,学校一切工作都应以教育质量为中心,服从服务于学生发展”,张万州说,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学校配套的改革作支撑。在推进自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郧西一中适时进行了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服务管理等系列配套改革,按照“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原则,实行“管人与管事相对分开,执行和评价相对独立”,落实事权下放、民主管理。具体说就是以年级组为教育教学管理单元,以学科组为教研教改的支柱,以班级为学生管理的主阵地,推行“层级管理”,落实“三个负责制”。
  一是“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以年级为单位,组建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年级教师、学生为管理对象,代表学校对一个年级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具体的组织管理、评估、督导、考核。年级主任是年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赋予年级主任以科任教师聘任提名权、年级内工作调配权、工作检查考核权。
  二是“学科组长负责制”。学科组长是学校各年级学科建设、教学教研、教学改革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年级学科组建设、教学质量、教研水平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订教研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完成工作总结。负责本组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检查、考核、评比、管理工作,对年级组和教导处负责。
  三是“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是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力量。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班主任通过班级建设包括小组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班级教育教学提供组织保证。
  “三个负责制”把学校思想同各年级、各学科结合起来,把学校的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职能部门的分工管理与各年级的综合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即服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一切改革措施都要让所有资源更高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张万州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对教学而言,主阵地在课堂,但是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动力而言,学校的着力点或许更多地体现在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体系的构建上。
  “受父辈的影响,我选择了当一名老师,现在看来,我真的是适合做教育,因为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身为郧西一中校长,质朴无华的张万州看上去更像一名普通教师,虽然已两鬓泛白,但他主导的自主教育改革,让学校焕发活力,让学生得以拥抱美好未来。在记者看来,正是因为对教育的无比挚爱,才给予张万州敢为人先、砥砺前行的勇气和毅力,进而谱写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瑰丽乐章。
  (责任编辑 鄢志勇)
其他文献
3月,春光明媚的时节,许多学生走出教室,面对“目标”,庄严宣誓。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然而,气壮山河的高考誓师大会,难掩一个个青春脸庞上的沉重和忧思。高考,不是人生命运的独木桥,也绝不是人生的终极一战。随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相信,每一名学子都可以拥抱理想,而且一路阳光。  (摄影/闫 楠)  (责任编辑 鄢志勇)
2014年10月18日至12月17日,笔者随深圳市福田区第五期海培班一行来到英国,参加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培训及考察学习活动。给我心灵深处带来最大震撼和冲击的,不是英国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先进和环境如何优美,而是英国的学校、教师真正落实了“学生第一,每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理念,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创设学习与生活快乐的环境  英国中小学校园建设反映了简朴与实用的理念,
尽管地处偏僻的农村,没有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但武穴市花桥中学却是分量十足的“黄冈市示范学校”。曾经以高升学率出名的花桥中学,近年来又成为“黄冈市面向全体教改实验先进学校”。校长张庚告诉记者:“面向全体意味着学校工作重心不再是少数尖子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所中学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型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育不应该板着面孔,提高教育质量应选择师
日前,远在海南打工的程进,拿出手机在微信二维码上一扫,进入大冶市招录微信网络信息平台,便知儿子被大冶一中录取。该市教育局开通微信平台,创新便民、利民快捷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材料准备好了交给我,8月20日以后便可以在网上查询孩子就读的学校。”7月底,在入学资格审查点,市民曹玉花拿着证件办理入学手续。教育局干部陈全忠一边核对提交的证件,一边热心交代。曹玉花满意地說:“往年,若是资料
期待学生“治校”走得更远  调查处理学校人员是否违规,讨论决定学位授予标准,审查老师是否可以评上教授、老师著作是否涉嫌抄袭……根据《北京大学章程》(公开征求意见稿),北大学生将有机会享有这些权利,同时北大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也将有学生代表参与。学生参与治校能起到多大作用,又能走多远?我们期盼并关注着。就像2012年南开大学让学生进入校务会时,校长龚克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学习过程、一种社会体验、一
2013年11月12日上午,桂子山岚细雨霏霏,林间小道落叶萧萧,正是深秋时节。但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会馆里却暖意浓浓,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笑声和热烈掌声。来自全省的几百名青年教师齐聚一堂,聆听精神矍铄、睿智诙谐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在湖北首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上的激情演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精神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今年已届80高龄的杨叔子,对教育怀着终生不渝的情怀。他从
近日,大悟县22名名师及班主任参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孝感市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名师教研能力及班主任育人能力高级研修班”理论学习圆满结束。教师们共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等九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有《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中国德育改革大势》《在常态的教育中我们应努力什么》《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时代意义》《从终身发展看基础教育给我们留下
近日,红安县教育局召开了全县义教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阶段性总结会。据悉,红安县教育局将按照《质量提升工程考评办法》,坚持以抓管理、建机制,抓师训、搞教研为抓手,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真正做到绷紧“质量”这根弦不松懈,死守“课堂”这个阵地不动摇,盯紧“管理”这个关键不放松,发动“教研”这部引擎不熄火,抓实“考评”这个抓手不含糊,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红安县教育局 卢杰峰)
提炼课堂关键词。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很多人都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大多以专家的观点和学校的规定为标准,但很少顾及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我们学校关于好课的标准,是综合广大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逐步提炼出来的。我们学校曾广泛征集各类人士对好课的看法,以便提炼出好课的关键词,以此引导教师慢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提炼的过程大体分四个步骤——  一是请大家描述自己教育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课。二是从课
本刊2015年第7期推出“特别报道”——《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松滋路径》后,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关注。松滋经验的可取之处在于,通过建立乡镇校际之间的办学资源联盟,逐步盘活城乡教育资源,破解制约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理念、思路、师资等瓶颈问题,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  近日,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对该报道作出批示,“松滋教学资源联盟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