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修课中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书法艺术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书家的继承发扬,如今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大众的喜爱。那么,怎样使选修书法的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本文从书法的构成美、意境美、感受美的条件对书法选修课的学习进行论述,让学生明确掌握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而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感受书法美的关键。
  关键词:书法 构成美 意境美 欣赏条件
  
  开设书法选修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何使学生感受书法美学,体会书法美的存在?
  
  一、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构成美
  
  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最本质的外在形态是线条。通过书法的点、线条、面,人们看到的是书法本身的美,它来自于书法家独创性组合的秩序感,让人们体会到书法在点、线、面的构成组合所形成的韵律和生命的流动。在实用书写中文字要求整齐,能看懂即成,是体现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书法上升为一种艺术,人们便淡化了对字义的思考,而更多地关注于点、线、面的美感。书法只有到了此时,才真正跳出了文字的干扰而独立成为艺术。书法是以点、线、面来造型的,要让学生体会点、线、面的结构美,文字基本单位主要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最重要使学生了解书法美的独特构成,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线条的提按顿挫、粗细长短、浓淡干湿、曲直刚柔,体现了如音乐表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其节奏、韵律把人引进了如醉如痴的优美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艺术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学生在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布局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统观全局,首次品味获得的大印象。重新从整体的构成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作品何处精彩。从宏观和微观构成美进行充分赏析感受。
  
  二、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境界,中国的画、书法、文、戏曲、音乐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既要具有形式美,更要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也就是要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构成的美感,而且通过点线面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受构成之外之情,达到意无穷的境地。意境美对人们的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它使书法作品耐人寻味,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由于书法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点、线、面中,当我们学生进入这种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的意境时,就能与书法家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意境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格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比如《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古人称王羲之作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揉进了书法作品之中。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的内涵,同时更将激起书法欣赏乐趣。
  
  三、让学生具备感受书法美的条件
  
  教师应告诉学生要较深入地欣赏书法,就得有好几方面的素养,如此才能全面和真实感受书法的艺术美感,这些素养包括历史的、书法的、兴趣等。历史的包含了书法史、中国历史以及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兴趣被人们称为最好的发动机,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思考,达到刻苦钻研的境界。平时,教师就得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关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与鹅的故事等,上课时有计划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另外。鼓励学生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比如,要使学生要掌握一些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学生掌握书写技巧,也是不可缺少。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
  总之,我们在书法选修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欣赏过程中书法艺术必须综合借助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受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了解书法家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书法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书法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高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进入高一,面对新的环境,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及时的对策,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其独有的教学方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挑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所遇到的困难做了细致的梳理,以便研究者和实施者参考。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特点 困难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面对的已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进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普遍重视,课程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为回应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也积极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重建课程教学体系。新课程本着适应时代发展、全面推进素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对将来学生就业和走上社会的后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渗透 主动性 自觉性 自律性 激发兴趣 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光靠班主任和德育同志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也是各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专业教师的一项任务,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渗透,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摘要: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听课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双语教学 现状 问题与对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越来越多的省份将综合能力测试列入了高考的范围,而高中教材中的《美术欣赏》也更名成了《美术鉴赏》。这其中并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教材的内容和整个教学思路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重组。  比起老教材,如今的课本更偏重于理论性和综合性。单从名称上来看,鉴赏。指的是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