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活化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7825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优质均衡教育的实施推进,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高度运用于具体的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笔者任教低年级数学教学,在运用信息技术活化数学课堂上做过相关思考和实践,流于笔端的是一些比较肤浅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再现形象之能力极强,它给学生所能够带来的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形象载体,有形有声,尤其是一些实验或实践,操作的过程具体,还可以调节,学生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暂停等。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适应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涉猎得到较为丰富的生活,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可以共享的课件资源,我们不能完全意义上的“拿来主义”。
  譬如教学《两位数的两步计算》笔者就设计了一辆公共汽车在行进中旅客上、下车的情景,这情景可以说就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因为当今小学生随父母亲外出的机会比较多,乘机动车远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笔者发现,呈现上下车的情景时,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在观察后围绕着上下车的现象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还比较充满自信地想去自己解决“离汽车招呼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状况?应当说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能够高度地适应。学生借助于所呈现的生活载体进行观察,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在相互之间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则在比较兴奋和愉悦中,探索思考,交流表达。当学生有了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后,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是那样的狭窄,而显得十分的开阔。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发展
  小学生学习数学,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必须是让其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进而达到人人都获取充分发展的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是目的,而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发展既是目的也是途径,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促进,则是一种策略上的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定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发展上,笔者始终认为,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辅助手段比较好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进行趣味数学的探究,笔者就曾用影像资源,给学生讲述数学故事,出示趣味数学题,让《儿歌比赛》的内容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源泉。
  如将动物王国里的大象、小猴、小狗赋予人物的语言,模仿孩子去上课,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如把小乌龟、小青蛙、小刺猬变成好朋友,让他们去叙述到底相距多少米的内容,学生听后再去进行比较仔细的辨析。学生通过倾听便发现三朋友中,有朋友的叙述不很全面,解决不了相距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活化课堂,不仅仅就是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如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智力再超群,也不可能比较迅速而又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而不应当完全是单方面的。我们不要以为课堂上反应灵敏的学生就是能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学生,就是能够获取充分发展的学生。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探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近乎有一种通病,也就是遇到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就不思进取,尤其是一些存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丧失信心者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这是学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大敌。这不仅仅就影响着一个个有问题学生的发展,同样会影响智力超群学生的发展,也就从相关意义上说影响着整体水准的提高。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在学生探究数学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探求习惯上去做文章,而且这文章还应当作得很实很实。信息技术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已经是有目共睹。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活动中也已经是功不可没,尤其在引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思想的形成上。对此,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是,把信息技术用在学生探究数学的刀刃上。我们必须保证的前提是,凡需要学生真正探究的数学问题,就必定以信息技术手段去实施课堂教学流程。
  譬如教学《认识时、分》就首先让学生去探究相关钟面的内容和规律,如果机械地指着钟面讲解,那学生探究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于是就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呈现一个空洞洞的圆形,且没有任何数字。在学生茫然不解时,笔者在圆形的顶上格写上12,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便结合平时所见到的钟面思考起为什么来。那又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又在12的后面间隔两个数字的位置上写上了3,再相关的空格处写上6和9。而12、3、6、9之间的空格是一致的,那从12到3之间可以填上什么数呢?学生就从这个填数的规律上理解钟面上看时间是从12点开始的。先写12的主要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实际上学生对认识时、分的探究基本上就是随着画12以后的数字等方面开始的。
  【作者单位:盱眙县开发区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的美术社团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在具体活动中,倡导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品和材料进行
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等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展现和锻炼。让学生及时把实验中的数据收集起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并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能够更好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中获取真实的数据呢?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为获取真实数据创设
目的:应用玉洁新消毒液调和藻酸盐印模材料拓取牙颌模型后,评价印模表面细菌含量及模型尺寸精度的变化.方法:取印模前用无菌棉拭子在志愿者前牙舌侧窝采样,而后用玉洁新消毒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来说,数学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的质量好差,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问题质量好,涵盖信息广,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用问题设计,取
“思维导图”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思维导图主要格式为知识点的联系层级图,一般也配以文字,用形象的图解帮助记忆、分析复杂抽象的内容,是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在表达关键主题与其各要点相互之间的关系时,用图形、颜色、线条、符号等来加以区分和连接,形成放射状的发散性图表,利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加强记忆印象和对概念的理解,扩充知识囊括途径,协调学生对于阅读、理解、记忆、重现等
目的:探讨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实验兔下颌骨缺损中引导骨形成的作用,为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筛选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兔两侧
近年来,烤瓷熔附金属全冠(PFM)逐渐成为人造冠桥的主要修复形式,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出现因瓷层厚度问题导致PFM瓷体的折裂。究竟瓷层厚度对PFM的各种性质,如色彩、冠抗折裂强度等
小学科学教师一直致力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美国兰本达教授把学生当作“学习者”,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她在给中国学生上《蜗牛》一课时,用了两个15分钟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有了许多发现和思考。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曾在一次评课活动时对师生活动时间进行了统计,其意见大概为:师生时间比为1:1时,教师为及格;时间比为1:2时,教师为好教师;时间比为1:3时,则为优秀教师;如果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