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高考选择项的再解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hite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福建高考卷的第18题的(A)选项,是一个难点,一些资料在解析时有的三言两语故意回避,有的所列方程艰涩难懂,甚至还有的出现了错误的地方.本文给出了几种简洁明快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原题 (2014福建卷18)如图1,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端.现用外力作用在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若撤去外力后,两物块由静止沿斜面向上弹出并离开弹簧,则从撤去外力到物块速度第一次减为零的过程,两物块
  A.最大速度相同
  B.最大加速度相同
  C.上升的最大高度不同
  D.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不同
  对于题中的A选项,如下几种解法更加简捷:
  解法1 过渡量比较法
  设斜面倾角为θ,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1、 m2,且 ,弹簧劲度系数为k,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p,物块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分别为vm1 、vm2 .由于最大速度的位置就是滑块的平衡位置,设m2处在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2,m2的平衡位置距出发点的竖直高差为Δh, 滑块m1运动至与m2的平衡位置等高处时的速度为v1,考虑两滑块从出发点升高相同高度Δh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对m1有
  Ep=m1gΔh 12m1v21 12kx22(1)
  对m2有
  Ep=m2gΔh 12m2v2m2 12kx22(2)
  由(1)、(2)得
  m1gΔh 12m1v21=m2gΔh 12m2v2m2
  即m1(gΔh 12v21)=m2(gΔh 12v2m2 )
  因为m1vm2 .
  两滑块在平衡位置时满足kx1=m1gsinθ、kx2=m2gsinθ,因为m1  知x1v1>vm2 ,A选项错误.
  解法2 等效转换法
  如图2所示,设滑块质量为m,滑块最低位置为A点,平衡位置为O点,弹簧刚恢复原长时滑块在B点,滑块在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A、O间的距离为xA,其余题设条件如前.
  我们先寻求一个通用的表达式,滑块平衡时有
  kx0=mgsinθ(3)
  滑块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x时的回复力大小为
  F=k(x x0)-mgsinθ(4)
  联立(3)、(4)得
  F=kx=(5)
  由A→O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2k(x0 xA)2=mgxAsinθ 12mv2m 12kx20
  整理得
  12kx2A kx0xA=mgxAsinθ 12mv2m⑥=(6)
  把(3)代入(6)得
  12kx2A=12mv2m(7)
  仔细观察(5)、(7)两式,都非常简单,这与如图3所示的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是否极其相似?!
  若以滑块的平衡位置O作为位移和弹簧形变量的起点,就像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振子一样,重力及重力势能这两个量我们都不必考虑,图2中A→O的过程就可看成是弹性势能向动能转化的过程,所以不必推导可直接写出(7)式:
  12kx2A=12mv2m,
  所以vm=xAkm(8)
  设最低点到两滑块平衡位置的距离分别为xA1 、xA2 ,当m1xA2 ,结合(8)式可以看出vm1 >vm2 .
  解法3 a-x图象法
  沿用解法2的观点——选取滑块的平衡位置O作为位移和弹簧形变量的起点,由(5)式可得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xmx,再结合解法2的结
  论xA1 >xA2 ,我们可画出滑块从最低点到平衡位置的a-x图象如图3所示,图中BO为滑块m1的图象、PO为滑块m2的图象.设滑块从最低点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加速度随位移变化的平均值分别为1、2,由图象可看出1>2,由运动学公式得v2m1 =21xA1 ,
  v2m2 =22xA2 ,由于xA1 >xA2 、
  1>2,所以vm1 >vm2 .
  解法4 a-t图象法
  设出发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m-mgsinθ=mam,所以
  am=kxmm-gsinθ(9)
  若m1am2 ,滑块与弹簧未分离时可看作一弹簧振子,由周期公式T=2πmk知T1  我们知道:对于正弦式电流,其平均值和最大值间的关系是I=2πIm,与之类似,图4中滑块的平均加速度就可表示为a=2πam,据此可求出图线与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为
  vm=a·T4=2πam·T4(10)
  式中周期
  T=2πmk(11)
  联立(9)、(10)、(11)解得
  vm=xm
  km-gsinθmk,
  由此式可看出:当m1vm2 .
  显然,以上几种解法都较为简便,解法1简便易懂,学生更容易接受;解法2中把平衡位置作为弹簧形变量起点的看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并不作要求,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些难度,讲授时注意要做好与平面上弹簧振子的对比;解法3运用了平均加速度的概念,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来解决非匀变速运动的问题,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解法4虽然避免了用微积分的方法求面积,但所借鉴的关系式I=2πIm在高中教材中并未呈现,搞竞赛的学生应该知道,讲还是不讲要视情况而定.
其他文献
实验科技创新教育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发明创新,一举引领世界的发展.而实验创新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晚,传统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今是知识的时代,我国针对新时期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做出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顷囊而教,学生竭诚而学,在解问题时,积极探索发现物理知识概念体系与问题的关系,找寻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在问题过程中,必须把大脑储存的信息资源激活,检索提取所用的信息,明确理解线索的意义,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思维障碍,把惰性化知识激活起来,抓住思维脉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 一题多问,发散学生主体思维能力  学生的
在辅导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般指针式钟表中的时针、分针与秒针都可视为匀速转动,分针与秒针从第一次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  A.1 min B. 59/60 min C. 60/59 min D.61/60 min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经典的圆周运动的追及问题.常规思路是秒针再次和分针重合,必定秒针比分针多转了一周即2π弧度,设秒针的角速度为ω1 分针的角速度为ω2,ω1=2π1min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正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置实景于无限的空白之上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在教学中,“留白”则是指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实现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留白”的手法为学生创造知识上、心理上以及活动中暂时性的“空白”,可以激发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的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的很好途径.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中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控制实验条件、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进行误差分析.在实验的考查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们发现有些问题解释起来有困难。  下面来看看这节课中的设计、实验、概念有何难理解之处.  1 惯性演示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说明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第一个小实验,让小车和其上面的木块一同运动,为了明显,长方体小木块立在小车上,当小车遇到阻碍停止,木块向前倾倒
(2014江苏高考物理)8. 如图1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m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3μmg 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0.5μg  错误解析 A和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μmg,当F≤2μmg时,A
所谓“细绳连接体”就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通过不可伸长的细绳相互连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运动状态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细绳连接体”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文化.有趣的是,很多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它们的相互渗透,使语言更加简洁,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它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下面列举几例物理在文学中的渗透。  1.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庐山瀑布》像一幅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物理方面优秀人才的摇篮,在物理体系的建设及物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问题更加的突出.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物理实验意识薄弱1.2 在组织方面存在问题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1 客观条件限制2.2 教师素质的影响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不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