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爱说爱动,自控能力弱,注意时间短,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弱,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比中高年级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比中高年级难于驾驭。教师应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两点之间的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感受到所需解决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三角板,让学生上面的角,初步感知角.接着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角多”。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操作过程,促进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的情景是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A.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B.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c.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D.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
从这一课例可以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吃透用活教材。主动走进数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也使教师有新意,学生学得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开展游戏,自觉融入。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游戏活动,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完1、2、3的乘法口诀后,考虑到学生对背口诀兴趣不弄,我便安排了一个游戏。我让九个学生轮流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依次从座位上跳了出来,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跟‘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
2、利用故事,帮助记忆。
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听得高兴,学得有劲,我就把枯燥无味的算式编成小故事、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例如:教学“>、<、=”一课时,我将整堂课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兔子拔萝l、比赛。”白兔拔了,三个萝卜(出示教具),黑兔也拔了三个萝卜,他们拔得同样多,可以表示为3=3,直观地认识了“=”;这时白兔又拔了3个,有了六个萝卜,他们还一样多吗?哪个多?可以表示为6>3,认识了“>”;黑兔很不服气,又去摘了5个,它现在有几个了?8个,白兔与黑兔相比怎么样?可以表示为6<8,最后认识了“<”。通过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3、活学活用,巩吲新知。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拥有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运、运用新知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了平行线、垂线的特点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线?哪些地方有垂线‘7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
四、科学激励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1、尊重差异,分层评价。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目标一,能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二,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种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地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不断创新,方式多元。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有意识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奖励“小红花”、“五角星”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作者单位: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225002】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两点之间的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感受到所需解决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三角板,让学生上面的角,初步感知角.接着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角多”。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操作过程,促进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的情景是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A.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B.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c.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D.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
从这一课例可以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吃透用活教材。主动走进数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也使教师有新意,学生学得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开展游戏,自觉融入。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游戏活动,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完1、2、3的乘法口诀后,考虑到学生对背口诀兴趣不弄,我便安排了一个游戏。我让九个学生轮流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依次从座位上跳了出来,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跟‘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
2、利用故事,帮助记忆。
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听得高兴,学得有劲,我就把枯燥无味的算式编成小故事、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例如:教学“>、<、=”一课时,我将整堂课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兔子拔萝l、比赛。”白兔拔了,三个萝卜(出示教具),黑兔也拔了三个萝卜,他们拔得同样多,可以表示为3=3,直观地认识了“=”;这时白兔又拔了3个,有了六个萝卜,他们还一样多吗?哪个多?可以表示为6>3,认识了“>”;黑兔很不服气,又去摘了5个,它现在有几个了?8个,白兔与黑兔相比怎么样?可以表示为6<8,最后认识了“<”。通过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3、活学活用,巩吲新知。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拥有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运、运用新知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了平行线、垂线的特点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线?哪些地方有垂线‘7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
四、科学激励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1、尊重差异,分层评价。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目标一,能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二,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种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地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不断创新,方式多元。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有意识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奖励“小红花”、“五角星”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作者单位: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