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当前的处境下,每位教师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的参与新课程。笔者就如何面对新课程提出两点要求:一学习,二反思。
  关键词:学习;反思;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30-02
  
  有时翻阅报刊杂志,会惊叹于发达地区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多媒体运用灵活自如,师生配合天衣无缝,学生回答让人咋舌……同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我们,何日能生成如此精彩的课堂?参与新课程实践已经四个年头,本人却感到越来越迷茫,面对人家的精彩,只能望洋兴叹。当然,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与他人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是有差距的,但这种差距,不应当成为迷茫的借口。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当前处境下,每位教师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地参与新课程。本人认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1 学习
  
  学习是必须的——这无庸赘言。然而,我的所见似乎表明:学习并非必须。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例,有多少老师以十分的投入参与其中?集体听课,缺;平时作业,抄。还有的老师,自始至终未翻过课本……这样的学习,老师们如何投身新课改?你要说这些学习没用吗?“教师专业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身在其中的人们,连学习专业知识都感到负担的话,“专业化”无望,新课程无望。
  面对新课改,我们需不懈学习,不仅应全身心投入“继续教育”的培训,更需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非“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之中。理论能让我们变得智慧,能使我们耳聪目明。尽管它的作用有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学它,后果可以预见。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的匮乏,终将导致实践的“高原”。
  另外,前卫的、富有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杂志,我们必须涉猎。如果把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比喻成树干,那么,富有时代性的教育教学论著则是招展的枝叶,他让我们不断呼吸教育教学的新鲜空气,让我们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作为教师还需热衷于文学。文学,可看作“知识之树”的根须,有了它,我们的知识将时刻鲜活,“知识之树”将焕发生命的光彩!新课程更注重人文关怀,而文学,能给一个教师最优质的人文熏陶。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有了文学的根须,理论的树干,鲜活的枝叶,谁还会为无法芬芳满园、桃李天下而发愁?
  不懈地求学吧!延根须,固树干,丰鲜叶,让我们的知识之树,在新课程的天空下,焕发生命光彩!让更理想的人文光辉,照耀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反思
  
  自从教学第一天开始,我始终坚持写教育教学日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这已成为我教学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反思的习惯缘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刚从教时,我渴望成长,希冀发展。我在该书中学到了至理:“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就可成为反思型教师,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职业品质(P176)。”我在后来学习中遇到的“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验证反思的重要性。首先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位教育巨擘反思的精品。其次是朱永新老师,他的“成功保险公司”一说,向我们展示持续反思的巨大力量。还有诸如窦桂梅、薛法根、闫学等很多名师名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有极大相关性。如果谁说反思无用,那么,他根本不懂反思之本真!
  观察我们身边的老师,有反思习惯吗?有的老师,连起码的学年论文、案例分析……这些必须上交的“教师作业”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弄来的,长此以往,何以形成反思习惯?你可以说没时间,可以说不会写,可以说这些“现行八股文”没用。但我要说,新课程需要的是十二分的执著认真,而非类似的搪塞与托辞,有用与否,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潜意识里已打下了无用的烙印,你的所为,自然无用。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看成是锻炼与挑战,勇敢地去迎战,胜利的必定会是自己,长此以往,我们换来的是自己更专业的成长。如果恰恰相反,那么无异于自己给自己交白卷,自己否定成长。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反思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术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检查有关行为的规范化。很明显:反思的天地,我们大有可为。
  每天的教育教学日记,这是反思的开始,也是反思很好的着力点。反思这节课的成功,反思教学中的失误,反思教学行为与学生表现,反思教材处理与学生心理水平……孙建锋老师说:“好课,不是要思考我们做了什么,而应考虑我们还没做什么?…‘我们还没做什么”——每节课后,我这样问自己,长期坚持,滴水穿石,成就的必定是良好的反思习惯,古老的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何尝不是如此?
  先进的课例令人向往,但过分夸张地追求模仿先进课例的效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好高骛远。这种效果,应当成为一种向往,一种追求,我们要拨云见日,看透优秀教學行为背后的教师素养。教师素养始终是教学行为的根本,如果抛开根本去模仿教学行为,即使学得逼真,恐怕也只是徒有其表,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有我们的实际,但这并非是我们身陷迷茫的借口。不懈地学习,持续地反思,是必须的行动。如果我们连起码的学习习惯,基本的反思行为都没有,农村新课程改革,只会让人望洋兴叹。
其他文献
摘要: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评课;目的;意义;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3-02    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有一个技术高超的修理师,什么问题都难
摘要: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生;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7-02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 自由选择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给予正确有意义的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听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21-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听课不仅停留在一般听的层次上,还应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给予正确有意义的评价。
期刊
摘要: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气”之所在。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构建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让学生心灵自由地飞翔。  关键词:情感;学生;心灵;飞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9-02    1 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
摘要:针对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课外作业;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5-02    1 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1.1 “一刀切”的问题  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而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號: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22-02    现在听到很多呼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要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那么,学习真的是学生自己的事吗?作为一名老师,是否真的应该放手让学
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对其不能搞特殊化。  关键词:留守儿童;特殊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23-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优化作文训练,發展学生的人格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6-02    1 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
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做老师的基本条件,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述了在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体现在“严”、“细”和“恒”上。  关键词:“严”;“细”;“恒”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31-02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
期刊
摘要:“软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工作方法,主张在班级管理中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  关键词:管理艺术;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29-0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