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要大胆进行尝试和探索,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上,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表现,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形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特点,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二、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紧密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只有让生活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感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学第十册《丰碑》一文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路,教师在课末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3.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得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它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文、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语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特点,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二、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紧密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只有让生活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感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学第十册《丰碑》一文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路,教师在课末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3.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得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它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文、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语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