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有着定向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实践:
一、实验演示,激发兴趣
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快性。美术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如果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当我采用“实验演示”的教法,结果就大不一样。具体教法是:用水彩的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就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间色时,就拿试管做演示。分别将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学生们像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两种色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就有不同。这样使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得深,记得牢,不仅学会了调色方法,还明白了知识的科学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二、教具展示,激发兴趣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往往不能分辨事物本质特征。美术教学时巧妙设计教具则能引发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从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对称式绞样设计》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对折的剪纸,在未展开前,让学生猜一猜对折后应该呈现的图形。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不断有人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张剪纸,让学生总结对称的规律,效果非常好。教具的运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娱乐。
三、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设疑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授课伊始,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巧妙设计导语,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如我在教《怎么画鸭》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2”,问:“谁能知道这个数字像什么?”不少学生回答像鸭子,此时,我又进一步导入,提出让学生考老师,请学生说出鸭子形象的主要特征来,教师就能变出一只可爱的鸭子。学生被这句“考老师变鸭子”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说出鸭子形象的主要特征:“嘴扁、颈长、腿短、脚趾间有蹼等等。”都被我一笔一笔的画好了,告诉学生这就是我变的鸭子。当这只画完的鸭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鸭子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由此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的气氛轻松愉快、和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兴趣中吸取知识,掌握绘画的技巧。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只要按照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把趣味性、科学性结合起来,灵活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必然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就一定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效,为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基础。
一、实验演示,激发兴趣
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快性。美术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如果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当我采用“实验演示”的教法,结果就大不一样。具体教法是:用水彩的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就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间色时,就拿试管做演示。分别将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学生们像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两种色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就有不同。这样使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得深,记得牢,不仅学会了调色方法,还明白了知识的科学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二、教具展示,激发兴趣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往往不能分辨事物本质特征。美术教学时巧妙设计教具则能引发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从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对称式绞样设计》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对折的剪纸,在未展开前,让学生猜一猜对折后应该呈现的图形。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不断有人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张剪纸,让学生总结对称的规律,效果非常好。教具的运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娱乐。
三、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设疑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授课伊始,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巧妙设计导语,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如我在教《怎么画鸭》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2”,问:“谁能知道这个数字像什么?”不少学生回答像鸭子,此时,我又进一步导入,提出让学生考老师,请学生说出鸭子形象的主要特征来,教师就能变出一只可爱的鸭子。学生被这句“考老师变鸭子”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说出鸭子形象的主要特征:“嘴扁、颈长、腿短、脚趾间有蹼等等。”都被我一笔一笔的画好了,告诉学生这就是我变的鸭子。当这只画完的鸭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鸭子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由此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的气氛轻松愉快、和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兴趣中吸取知识,掌握绘画的技巧。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只要按照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把趣味性、科学性结合起来,灵活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必然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就一定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效,为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