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平静,净化,宁静,纯洁,简朴,纯真,欢乐……这是梭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但遗憾的是,这也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唯一负担不起的生活成本。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公布的全球1081个城市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最少的前50个城市几乎被加拿大和美国包揽。含量最多的城市分别在伊朗、蒙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少的城市为海口(814位)、南宁(892位)等。
这些信息所含数据来自91个国家,包括首都所在城市和超过10万居民的城市。根据这一史无前例的空气质量数据汇总情况显示,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已达到威胁人们健康的程度。
难怪著名院士钟南山曾表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因为生活在大城市,人们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重金属和病毒,它们来自工厂排污、机动车尾气、建筑粉尘、大雾、灰霾、香烟、空调以及数百万人的体味。
一个“霾”字,上面是“雨”,下面是“貍”——“伏兽也”。古人的先见之明可见一斑。而近些天来,京沪以及其它多个城市弥漫“灰黄色”、“灰蒙蒙”甚至“一股硫黄味”的所谓“大雾”,真凶正是存在于雾中的“霾”。其中,PM2.5,则是“灰霾”的元凶。
气象科学家吴兑早前便研究出灰霾与肺癌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现在,还想让国人在“指灰为蓝”中“偷着乐”显然已不现实,人们也不能再以“早就习惯这种空气了”来表达对于自身健康的漠然了。
只不过,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大雾,究竟如何才能消散?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11年11月13日晚,上海的夜空,在灯光照耀下,呈现一种“模糊的灰黄色”,似乎蒙上了一层面纱,不那么通透。参加完聚会,准备回家的黄晶刚跳上一辆出租车,就听见司机抱怨:“你看这天,雾蒙蒙的,看都看不清。”
来自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当天上海空气质量三项指标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双双超标,达到轻度污染。尤其是13日晚7点至14日凌晨3点,申城的空气污染指数更是一路飙升,一度超过300,达“重度污染”。
查看具体指标,13日白天,上海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达127,二氧化氮为105,均超过了100的警戒线,为轻度污染。可从当天下午5时起,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突然连续6小时走高。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说,污染物主要随着北风一路南下,汇集到了上海。
14日早晨7点半,早就看到网站上关于灰霾预报内容的黄晶,上班前没忘记叮嘱婆婆,要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带刚满一岁的小宝宝出门玩耍,“记得还要给宝宝戴上婴儿专用的口罩”。
黄晶记得气象专家的告诫:一旦遇到灰霾天气,每天上午的8点到10点,下午的5点到8点,也就是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都是空气中PM2.5数值最高的时间段,要减少到户外活动。一般来说,在下午的3点左右,是一天中空气最好的时候,污染物浓度低,“可以开窗透气,出门空气也会比较好一些”。
嘱咐完婆婆,黄晶戴上口罩,便匆匆出门。穿行于车流不息的上海街头,透过这座城市上空的薄雾,她看见,太阳在失去光泽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又是个半阴不阳的天气。”黄晶不禁嘀咕了一下。
为了少吸点儿那些质量不高的空气,当天黄晶选择了乘坐地铁。但空气中弥漫着的烟味,汽车驶过扬起的灰尘,使刚出站的她迅速又戴上口罩,因为感觉“一出来嗓子不舒服”。
其实,“一有雾空气就不好”这样的情形,远不止京沪两地。据悉,从10月起华东地区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污染指数都超标。
而准确地说,连日“大雾”应是连日“灰霾”。
对于黄晶而言,“灰霾”已经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字眼了。“现在网上讨论得多热啊!随便抓个人去问问,大家连‘PM2.5’都知道了,哪会有人还不知道‘霾’呢?”黄晶的语气显得理所当然。
就像每天晨练的人们所说:“如果是起雾,那种湿气是非常舒服的,但这种‘灰雾’全是脏东西,回家一洗脸,毛巾上都是黑黑的。”
说得更精细一点,一般来说: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而在80%至90%之间的,是雾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气中,“憋气、咳嗽、头晕、乏力、犯困、反胃、恶心、易怒……”医学专家们所列举的上述身体反应,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适应灰霾天气的过程曾经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温水煮青蛙”,缓慢地适应着周遭,想要脱身之际,也许觉之已晚。
所以,在大都市中生活,身心的坚强是必需的。黄晶有个同学就对空气质量感觉特别敏感,因为他患有或轻或重的鼻炎,“13日那天,难得一次的同学聚会,他就缺席了。打电话去问才知道,原来是前几天鼻炎犯了,后来又发展成了重感冒”。
11月16日,已经公开征求过意见、历经20多次修改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宣布,再次征求意见,并首度纳入“PM2.5”作为监测指标。
“能够将PM2.5监测数据纳入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这显然已经是一种进步。”不过,在黄晶看来,公布数据只是未雨绸缪的第一步,如何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环境才是治本之道。
“可入肺颗粒物”
“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包括潘石屹都在家或者办公室添置了空气净化器。但我觉得,这东西解的只是一时之困。如果总体的环境得不到改善,空气质量长期偏差的话,我们总不见得永远不开窗吧。”黄晶说,“我始终觉得如果能有天然的东西,还是自然点儿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出门尽量少开车,平时多注意环保。”
11月15日下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门口热闹非凡。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家长,婴儿的啼哭声和孩子们的吵闹声不绝于耳。同样的人满为患,也出现在了雾化治疗室里。
尽管这样的场面每每到了秋季入冬期一贯如此,但记者从院方了解到,今年前来就诊的患儿数较之去年同期有了明显提高。
岳孟源,是这里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和医务部主任。几十年来,她主要从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肺间质性病变、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诊治。
据岳孟源介绍,由于13日严重的雾霾天气,14日、15日两天呼吸科的门诊量经粗略估计增长率就在18%以上。这一天,岳孟源的半天专家门诊从上午8点直到下午2点,始终忙个不停,不间断地接诊了数十个病例。其中,许多是因为天气原因,前来看哮喘和鼻炎的患儿。
据了解,雾中有包括螨虫、尘埃、细菌、病毒、硫酸盐、铅、锰等在内的2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均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引发相关疾病。
WHO曾估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微粒而死亡。PM2.5微粒属于等于或小于5微米的微粒,从呼吸科的专业角度看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就能够随呼吸进入到肺部,可能引起哮喘发作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发心脏病、肺癌。
在《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中,PM10的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20微克每立方米,但已公布的数据显示,某些城市的PM10已达到每立方米300 微克,更不用说PM2.5的数值了。
在许多城市区域,常常出现细小颗粒污染程度呈持续性增高情况。细小颗粒污染通常来自发电厂和机动车等燃烧源。WHO呼吁,要提高对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认识,要实施有效政策并密切监测城市里的这一情况。如果PM10从平均每立方米70微克降至年平均值每立方米20微克,预计将减少15%的死亡——这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公布的全球1081个城市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最少的前50个城市几乎被加拿大和美国包揽。含量最多的城市分别在伊朗、蒙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少的城市为海口(814位)、南宁(892位)等。
这些信息所含数据来自91个国家,包括首都所在城市和超过10万居民的城市。根据这一史无前例的空气质量数据汇总情况显示,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已达到威胁人们健康的程度。
难怪著名院士钟南山曾表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因为生活在大城市,人们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重金属和病毒,它们来自工厂排污、机动车尾气、建筑粉尘、大雾、灰霾、香烟、空调以及数百万人的体味。
一个“霾”字,上面是“雨”,下面是“貍”——“伏兽也”。古人的先见之明可见一斑。而近些天来,京沪以及其它多个城市弥漫“灰黄色”、“灰蒙蒙”甚至“一股硫黄味”的所谓“大雾”,真凶正是存在于雾中的“霾”。其中,PM2.5,则是“灰霾”的元凶。
气象科学家吴兑早前便研究出灰霾与肺癌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现在,还想让国人在“指灰为蓝”中“偷着乐”显然已不现实,人们也不能再以“早就习惯这种空气了”来表达对于自身健康的漠然了。
只不过,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大雾,究竟如何才能消散?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11年11月13日晚,上海的夜空,在灯光照耀下,呈现一种“模糊的灰黄色”,似乎蒙上了一层面纱,不那么通透。参加完聚会,准备回家的黄晶刚跳上一辆出租车,就听见司机抱怨:“你看这天,雾蒙蒙的,看都看不清。”
来自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当天上海空气质量三项指标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双双超标,达到轻度污染。尤其是13日晚7点至14日凌晨3点,申城的空气污染指数更是一路飙升,一度超过300,达“重度污染”。
查看具体指标,13日白天,上海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达127,二氧化氮为105,均超过了100的警戒线,为轻度污染。可从当天下午5时起,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突然连续6小时走高。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说,污染物主要随着北风一路南下,汇集到了上海。
14日早晨7点半,早就看到网站上关于灰霾预报内容的黄晶,上班前没忘记叮嘱婆婆,要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带刚满一岁的小宝宝出门玩耍,“记得还要给宝宝戴上婴儿专用的口罩”。
黄晶记得气象专家的告诫:一旦遇到灰霾天气,每天上午的8点到10点,下午的5点到8点,也就是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都是空气中PM2.5数值最高的时间段,要减少到户外活动。一般来说,在下午的3点左右,是一天中空气最好的时候,污染物浓度低,“可以开窗透气,出门空气也会比较好一些”。
嘱咐完婆婆,黄晶戴上口罩,便匆匆出门。穿行于车流不息的上海街头,透过这座城市上空的薄雾,她看见,太阳在失去光泽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又是个半阴不阳的天气。”黄晶不禁嘀咕了一下。
为了少吸点儿那些质量不高的空气,当天黄晶选择了乘坐地铁。但空气中弥漫着的烟味,汽车驶过扬起的灰尘,使刚出站的她迅速又戴上口罩,因为感觉“一出来嗓子不舒服”。
其实,“一有雾空气就不好”这样的情形,远不止京沪两地。据悉,从10月起华东地区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污染指数都超标。
而准确地说,连日“大雾”应是连日“灰霾”。
对于黄晶而言,“灰霾”已经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字眼了。“现在网上讨论得多热啊!随便抓个人去问问,大家连‘PM2.5’都知道了,哪会有人还不知道‘霾’呢?”黄晶的语气显得理所当然。
就像每天晨练的人们所说:“如果是起雾,那种湿气是非常舒服的,但这种‘灰雾’全是脏东西,回家一洗脸,毛巾上都是黑黑的。”
说得更精细一点,一般来说: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而在80%至90%之间的,是雾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气中,“憋气、咳嗽、头晕、乏力、犯困、反胃、恶心、易怒……”医学专家们所列举的上述身体反应,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适应灰霾天气的过程曾经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温水煮青蛙”,缓慢地适应着周遭,想要脱身之际,也许觉之已晚。
所以,在大都市中生活,身心的坚强是必需的。黄晶有个同学就对空气质量感觉特别敏感,因为他患有或轻或重的鼻炎,“13日那天,难得一次的同学聚会,他就缺席了。打电话去问才知道,原来是前几天鼻炎犯了,后来又发展成了重感冒”。
11月16日,已经公开征求过意见、历经20多次修改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宣布,再次征求意见,并首度纳入“PM2.5”作为监测指标。
“能够将PM2.5监测数据纳入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这显然已经是一种进步。”不过,在黄晶看来,公布数据只是未雨绸缪的第一步,如何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环境才是治本之道。
“可入肺颗粒物”
“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包括潘石屹都在家或者办公室添置了空气净化器。但我觉得,这东西解的只是一时之困。如果总体的环境得不到改善,空气质量长期偏差的话,我们总不见得永远不开窗吧。”黄晶说,“我始终觉得如果能有天然的东西,还是自然点儿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出门尽量少开车,平时多注意环保。”
11月15日下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门口热闹非凡。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家长,婴儿的啼哭声和孩子们的吵闹声不绝于耳。同样的人满为患,也出现在了雾化治疗室里。
尽管这样的场面每每到了秋季入冬期一贯如此,但记者从院方了解到,今年前来就诊的患儿数较之去年同期有了明显提高。
岳孟源,是这里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和医务部主任。几十年来,她主要从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肺间质性病变、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诊治。
据岳孟源介绍,由于13日严重的雾霾天气,14日、15日两天呼吸科的门诊量经粗略估计增长率就在18%以上。这一天,岳孟源的半天专家门诊从上午8点直到下午2点,始终忙个不停,不间断地接诊了数十个病例。其中,许多是因为天气原因,前来看哮喘和鼻炎的患儿。
据了解,雾中有包括螨虫、尘埃、细菌、病毒、硫酸盐、铅、锰等在内的2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均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引发相关疾病。
WHO曾估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微粒而死亡。PM2.5微粒属于等于或小于5微米的微粒,从呼吸科的专业角度看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就能够随呼吸进入到肺部,可能引起哮喘发作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发心脏病、肺癌。
在《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中,PM10的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20微克每立方米,但已公布的数据显示,某些城市的PM10已达到每立方米300 微克,更不用说PM2.5的数值了。
在许多城市区域,常常出现细小颗粒污染程度呈持续性增高情况。细小颗粒污染通常来自发电厂和机动车等燃烧源。WHO呼吁,要提高对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认识,要实施有效政策并密切监测城市里的这一情况。如果PM10从平均每立方米70微克降至年平均值每立方米20微克,预计将减少15%的死亡——这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