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几年的化学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中的提问高效与否直接影响一节课的优劣成败.很多老师由于没有抓准课堂提问的契机,不了解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总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通常毫无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切入点.3.提问时板起脸孔,态度生硬、缺乏耐心.4.提问没有新意,总是照搬教材中的问题.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要做到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去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是我们今后的化学课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课堂高效提问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所提问题要富有趣味性、生活性
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食物中的有机物”时,我一改往日上课的习惯,课前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本班最调皮的学生袁磊身边问他:“袁磊啊,今天早上你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呀?”这个平时一贯调皮的学生见我没有问他头疼的化学问题,而是关心地问他早上吃饭了没有,顿时来了兴致:“吃了,吃了两个肉夹馍,还喝了一盒奶!”“哇!够丰富的啊!不过营养还不全呐!”“啊?老师,我吃的可是肉,喝的可是奶!还营养不全?……”我微笑不答.
同学们听见我们两个的对话都来了兴趣,开始说起自己吃的什么饭,有心的同学就开始翻书寻找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自己吃的东西营养均不均衡.我看同学们的胃口都被我的提问吊了起来,不失时机地问:“你们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元素?为什么袁磊都吃肉喝奶了我还会说营养不全?他吃的这些食物中究竟缺了些什么营养物质?”学生的求知欲就这样被激发了起来.
二、所提问题要有拓展性、延伸性
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教师适时地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的问题对学生积极思考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
例如,在讲“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拿着装满二氧化碳的、倒入少量蒸馏水后震荡变扁的矿泉水瓶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瓶中液体里有哪些溶质?”听到老师的提问,一时学生有点懵: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减小瓶子变扁啊!发生了什么变化?难道不仅仅是物理变化,还有化学变化?得到的液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难道还有其他溶质?这种拓展延伸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探究欲激发了起来.接下来学生查课本得知二氧化碳还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怎样检验有H2CO3?变扁的矿泉水瓶子用手捂住使劲摇晃怎么又有些胀大?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很快就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极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启发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怎样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呢?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种方法得到答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所提的问题要有整体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才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实验中,紫色石蕊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红色溶液加热后应该再变成紫色,可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怎么加热,溶液仍然显红色.这时我这样问学生:“溶液为什么由紫色变成红色?”学生都知道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但碳酸不稳定,受热极易分解.受热后溶液中应该不再有碳酸,溶液又变为紫色才对!可实验现象不是这样!看到学生疑惑的眼光,我又追问:“你们得到的溶液中除了碳酸外还有什么?”这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思考.这时的讨论声充满了整个实验室,突然我听到了一个女生细细的声音:“该不会是稀盐酸挥发出的气体混进二氧化碳中去了吧?”同学们经这个同学“一点拨”,似乎马上顿悟.我又告诉同学们:“盐酸中的H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学生马上用硝酸银检验是否有HCl的存在,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解释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有效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
因此,要做到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去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是我们今后的化学课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课堂高效提问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所提问题要富有趣味性、生活性
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食物中的有机物”时,我一改往日上课的习惯,课前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本班最调皮的学生袁磊身边问他:“袁磊啊,今天早上你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呀?”这个平时一贯调皮的学生见我没有问他头疼的化学问题,而是关心地问他早上吃饭了没有,顿时来了兴致:“吃了,吃了两个肉夹馍,还喝了一盒奶!”“哇!够丰富的啊!不过营养还不全呐!”“啊?老师,我吃的可是肉,喝的可是奶!还营养不全?……”我微笑不答.
同学们听见我们两个的对话都来了兴趣,开始说起自己吃的什么饭,有心的同学就开始翻书寻找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自己吃的东西营养均不均衡.我看同学们的胃口都被我的提问吊了起来,不失时机地问:“你们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元素?为什么袁磊都吃肉喝奶了我还会说营养不全?他吃的这些食物中究竟缺了些什么营养物质?”学生的求知欲就这样被激发了起来.
二、所提问题要有拓展性、延伸性
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教师适时地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的问题对学生积极思考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
例如,在讲“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拿着装满二氧化碳的、倒入少量蒸馏水后震荡变扁的矿泉水瓶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瓶中液体里有哪些溶质?”听到老师的提问,一时学生有点懵: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减小瓶子变扁啊!发生了什么变化?难道不仅仅是物理变化,还有化学变化?得到的液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难道还有其他溶质?这种拓展延伸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探究欲激发了起来.接下来学生查课本得知二氧化碳还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怎样检验有H2CO3?变扁的矿泉水瓶子用手捂住使劲摇晃怎么又有些胀大?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很快就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极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启发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怎样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呢?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种方法得到答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所提的问题要有整体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才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实验中,紫色石蕊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红色溶液加热后应该再变成紫色,可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怎么加热,溶液仍然显红色.这时我这样问学生:“溶液为什么由紫色变成红色?”学生都知道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但碳酸不稳定,受热极易分解.受热后溶液中应该不再有碳酸,溶液又变为紫色才对!可实验现象不是这样!看到学生疑惑的眼光,我又追问:“你们得到的溶液中除了碳酸外还有什么?”这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思考.这时的讨论声充满了整个实验室,突然我听到了一个女生细细的声音:“该不会是稀盐酸挥发出的气体混进二氧化碳中去了吧?”同学们经这个同学“一点拨”,似乎马上顿悟.我又告诉同学们:“盐酸中的H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学生马上用硝酸银检验是否有HCl的存在,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解释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有效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