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科探究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探究性教学中充分、科学、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做到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融合,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利用多媒体辅助《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探究性教学,作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6-1
一、选择探究性主题
对探究主题的选择是进行多媒体辅助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探究的主题应该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有探究的价值和适度的探究空间,这在历史上一般是没有定论的问题或教材内容的延伸、补充等。其次它还应该需要大量的资料,需要学生集体的智慧作为支撑才能完成探究,否则它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本课主题的确定就充分考虑了这两个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它的功过成败,史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论述,这就需要学生去探究。完成这个探究仅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必须向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由于这个论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并有一定的难度,也不是依靠学生的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这些都给网络提供了展现其优势的舞台。
二、探究课堂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了一曲电视剧《太平天国运动》的主题曲《浩浩乾坤》,激发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我将班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迅速发展的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及二者的异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3.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4.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课后反思
1.学科整合过程中,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在历史教学授课阶段使用的多媒体历史课件,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阶段,我们认为: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2.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忽视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史观,树立对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正确的认知态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学生的兴趣往往会被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所吸引,过分追求电子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忘却了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这是学生作为受教育客体的自然属性。历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另一主体,应该适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评价体系上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结论为主,信息技术的形式为辅,从而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3.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只重视信息的容量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盲目收集信息,只重视信息容量的情况。教师在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则应要求学生围绕探究主题,收集信息,编辑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的反馈,从而正确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整合运用将会越来越普及,尽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看到其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使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整合健康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6-1
一、选择探究性主题
对探究主题的选择是进行多媒体辅助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探究的主题应该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有探究的价值和适度的探究空间,这在历史上一般是没有定论的问题或教材内容的延伸、补充等。其次它还应该需要大量的资料,需要学生集体的智慧作为支撑才能完成探究,否则它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本课主题的确定就充分考虑了这两个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它的功过成败,史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论述,这就需要学生去探究。完成这个探究仅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必须向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由于这个论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并有一定的难度,也不是依靠学生的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这些都给网络提供了展现其优势的舞台。
二、探究课堂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了一曲电视剧《太平天国运动》的主题曲《浩浩乾坤》,激发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我将班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迅速发展的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及二者的异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3.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4.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课后反思
1.学科整合过程中,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在历史教学授课阶段使用的多媒体历史课件,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阶段,我们认为: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2.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忽视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史观,树立对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正确的认知态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学生的兴趣往往会被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所吸引,过分追求电子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忘却了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这是学生作为受教育客体的自然属性。历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另一主体,应该适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评价体系上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结论为主,信息技术的形式为辅,从而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3.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只重视信息的容量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盲目收集信息,只重视信息容量的情况。教师在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则应要求学生围绕探究主题,收集信息,编辑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的反馈,从而正确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整合运用将会越来越普及,尽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看到其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使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整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