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 朗读的面不够宽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4. 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做段”,或“把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 只求形式不求实效。表现在朗读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方法
1. 读一读。首先要保证读书时间。其次还要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2. 想一想。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有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3. 比一比。我这里说的是相互比较。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比较。比如读课文《画杨桃》中的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和教师说的那几句话。首先,我们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读了,当我们读完的时候,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那我们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在这里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同一个自然段,或者就直接在课堂上举行朗读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不足,以及读得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还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这种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应用,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把握朗读感情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
4. 练一练。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5. 评一评。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 朗读的面不够宽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4. 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做段”,或“把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 只求形式不求实效。表现在朗读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方法
1. 读一读。首先要保证读书时间。其次还要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2. 想一想。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有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3. 比一比。我这里说的是相互比较。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比较。比如读课文《画杨桃》中的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和教师说的那几句话。首先,我们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读了,当我们读完的时候,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那我们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在这里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同一个自然段,或者就直接在课堂上举行朗读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不足,以及读得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还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这种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应用,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把握朗读感情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
4. 练一练。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5. 评一评。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