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一般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可供人们交流;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符号编码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具有个体性、模糊性和情境化的特点,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共享。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有关资料表明:在学校中只有20%的知识是显性的,而80%的知识都是隐性的,隐藏在人的头脑中。
在教育领域,教师个体化的经验就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它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虽然这种隐性的教学知识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但却是教师独创性的东西,构成教师教学经验的重要部分。如“教学无定法”“潜移默化”“为人师表”等都是用来形容教师隐性知识的存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使学校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学校作为特殊的知识密集型的学习型组织,与企业一样迫切需要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支撑。
一、学校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生成、积累、共享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将学校内的各种知识与教师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知识的共享、创新等方式,管理和提升学校内部知识,鲜明教育教学经验、方法、思想,最终以盘活学校知识资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变化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扩充、整合、创造组织的知识资源,使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发挥最佳的创造能力,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完成组织的目标。“学校知识管理”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标,重在知识的实践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知识管理实施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知识管理”本身,更不同于“企业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校的知识运动和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二、学校文化与学校知识管理关系图
我们将学校文化与学校知识管理的关系作个形象的比喻:由“生成、积累、共享和创新”组成的知识管理循环流程就像一个隔层杯盏,杯内盛着热气腾腾的水是不可触摸的“学校文化”,它因原有的学校文化底蕴而产生的一股蒸气源源不断地向上喷发,作用于周围的四个子流程不断循环往复或相互推进,从而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如图1所示。
学校文化一般是指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是学校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地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在一个时期内相对来说应该是长期稳定的,但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组织文化会随着组织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革。学校知识管理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其中,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很大。同样的知识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学校文化环境里运行,常常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知识管理型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 学校知识管理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问题是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学校中的文化障碍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不愿共享
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开发个人的知识,以此使自己在学校中突显出来。这很自然地会产生“知识就是力量”的看法。学校缺少知识共享的气氛,教师之间不愿意共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教师间大多喜欢单兵作战或各自为政,往往欠缺主动汲取新知、分享知识的习惯。由于隐性教育知识是最接近教师的私人信息,很多教师会认为他拥有的这部分私人信息是他的个人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他可能会因为没有价值而失去自己的利益。这样做是与知识管理的目标相违背的。
2. 害怕创新
教师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常常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创新。这也会助长保守的教学文化发展,这对知识管理也是不利的。
知识不愿共享和教师害怕创新的文化障碍,需要学校去创造一种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共享知识和创新会得到尊重和褒奖。
(二)学校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就学校文化而言,从信任与分享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将会推进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实施。为有效落实知识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注意培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1.建设学习型学校
在学习型学校中,学习是这一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我校的领导团队首先将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学习成为我校教师的自主选择和自身习惯,学校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我们学校中,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想吃老本都不行。”一个教龄近三十年的老教师如是说。一方面,我们重视教师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教师之间知识的生成和共享。另一方面,也利用知识共享的组织机构。我校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组织,有利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校知识的创新。
2. 打造共享知识的团队文化
我校研究实践的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理念。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尽管在学校内部共同分享知识,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迎接这一挑战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则意味着学校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学校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精通一门学科,但由于教师的个性差异,每个教师又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理论研究,有的喜欢解题答疑;有的长于动手操作,有的善于创新思维……而学校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急需开展的重大活动、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这些仅仅依靠常规的部门来实施,显然是勉为其难的。实施知识管理后,我们采用一种称之为“蜘蛛网”的“智慧型”项目团队的做法。“智慧型”项目团队能快速组建,很快将拥有相应知识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设计思考,解决问题。一旦任务完成,整个团队同样快速解散。这些专业教师组成的,“A B”形式的智慧型项目团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智慧的碰撞,创造新知,是普通的知识运用成效的好多倍。
3. 鼓励教师创造新知、运用新知
知识管理要教会教师趋向于以“知识管理”的思维来开始工作和学习,养成“知识管理”的行为习惯,一句话,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用心生活和做事。2004年,我校在“朱雪丹教育思想研讨会”中的访谈环节成为整个研讨会的亮点之后,在接下来的全国整改委的会议中“共享成功智力,走上成功之路”专题活动也沿用了访谈形式,打破了课题展示的一般模式而得到好评。又如我校在武林校部新校舍落成典礼上,为了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座位的安排上做出了精心的设计:邀请来的领导和嘉宾被安排在了两侧显眼的位置,而中间则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这样人文的位置安排,也用在了后来的知识竞赛的活动上。而这一切的想法,都是来自于工作方式的变换,在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活动计划越做越细,越做越好。有了这样的“模型”,现在不但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有多次的“策划”,连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也开始重视活动前的创意和设想。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实践,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现给其他的团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的变化,既传承了团队思考的优良做法,更创新了团队思考的形式,获得了更多新的途径。于是,“知识管理”以一种新的名义,承载着建设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教育领域,教师个体化的经验就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它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虽然这种隐性的教学知识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但却是教师独创性的东西,构成教师教学经验的重要部分。如“教学无定法”“潜移默化”“为人师表”等都是用来形容教师隐性知识的存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使学校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学校作为特殊的知识密集型的学习型组织,与企业一样迫切需要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支撑。
一、学校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生成、积累、共享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将学校内的各种知识与教师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知识的共享、创新等方式,管理和提升学校内部知识,鲜明教育教学经验、方法、思想,最终以盘活学校知识资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变化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扩充、整合、创造组织的知识资源,使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发挥最佳的创造能力,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完成组织的目标。“学校知识管理”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标,重在知识的实践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知识管理实施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知识管理”本身,更不同于“企业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校的知识运动和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二、学校文化与学校知识管理关系图
我们将学校文化与学校知识管理的关系作个形象的比喻:由“生成、积累、共享和创新”组成的知识管理循环流程就像一个隔层杯盏,杯内盛着热气腾腾的水是不可触摸的“学校文化”,它因原有的学校文化底蕴而产生的一股蒸气源源不断地向上喷发,作用于周围的四个子流程不断循环往复或相互推进,从而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如图1所示。
学校文化一般是指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是学校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地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在一个时期内相对来说应该是长期稳定的,但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组织文化会随着组织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革。学校知识管理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其中,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很大。同样的知识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学校文化环境里运行,常常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知识管理型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 学校知识管理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问题是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学校中的文化障碍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不愿共享
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开发个人的知识,以此使自己在学校中突显出来。这很自然地会产生“知识就是力量”的看法。学校缺少知识共享的气氛,教师之间不愿意共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教师间大多喜欢单兵作战或各自为政,往往欠缺主动汲取新知、分享知识的习惯。由于隐性教育知识是最接近教师的私人信息,很多教师会认为他拥有的这部分私人信息是他的个人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他可能会因为没有价值而失去自己的利益。这样做是与知识管理的目标相违背的。
2. 害怕创新
教师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常常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创新。这也会助长保守的教学文化发展,这对知识管理也是不利的。
知识不愿共享和教师害怕创新的文化障碍,需要学校去创造一种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共享知识和创新会得到尊重和褒奖。
(二)学校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就学校文化而言,从信任与分享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将会推进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实施。为有效落实知识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注意培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1.建设学习型学校
在学习型学校中,学习是这一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我校的领导团队首先将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学习成为我校教师的自主选择和自身习惯,学校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我们学校中,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想吃老本都不行。”一个教龄近三十年的老教师如是说。一方面,我们重视教师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教师之间知识的生成和共享。另一方面,也利用知识共享的组织机构。我校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组织,有利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校知识的创新。
2. 打造共享知识的团队文化
我校研究实践的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理念。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尽管在学校内部共同分享知识,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迎接这一挑战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则意味着学校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学校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精通一门学科,但由于教师的个性差异,每个教师又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理论研究,有的喜欢解题答疑;有的长于动手操作,有的善于创新思维……而学校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急需开展的重大活动、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这些仅仅依靠常规的部门来实施,显然是勉为其难的。实施知识管理后,我们采用一种称之为“蜘蛛网”的“智慧型”项目团队的做法。“智慧型”项目团队能快速组建,很快将拥有相应知识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设计思考,解决问题。一旦任务完成,整个团队同样快速解散。这些专业教师组成的,“A B”形式的智慧型项目团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智慧的碰撞,创造新知,是普通的知识运用成效的好多倍。
3. 鼓励教师创造新知、运用新知
知识管理要教会教师趋向于以“知识管理”的思维来开始工作和学习,养成“知识管理”的行为习惯,一句话,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用心生活和做事。2004年,我校在“朱雪丹教育思想研讨会”中的访谈环节成为整个研讨会的亮点之后,在接下来的全国整改委的会议中“共享成功智力,走上成功之路”专题活动也沿用了访谈形式,打破了课题展示的一般模式而得到好评。又如我校在武林校部新校舍落成典礼上,为了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座位的安排上做出了精心的设计:邀请来的领导和嘉宾被安排在了两侧显眼的位置,而中间则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这样人文的位置安排,也用在了后来的知识竞赛的活动上。而这一切的想法,都是来自于工作方式的变换,在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活动计划越做越细,越做越好。有了这样的“模型”,现在不但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有多次的“策划”,连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也开始重视活动前的创意和设想。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实践,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现给其他的团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的变化,既传承了团队思考的优良做法,更创新了团队思考的形式,获得了更多新的途径。于是,“知识管理”以一种新的名义,承载着建设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