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份让我们期待已久的“纲要”。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终于在2010年2月正式向社会公布。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
坚持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这份“纲要”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纲要”的制定者以一种“真的猛士”的精神直面中国教育当下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制定“纲要”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力求有所呼应,有所回答。事实也是如此。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这些为人民群众广泛批评的教育问题,都实事求是地一一出现在“纲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教育行政化趋向严重”这类敏感的话题,“纲要”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一一触及。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2009年1月,“纲要”曾经征求过民意。此次又一次集思广益,足见国家对这份“纲要”的慎重。是的,这是一份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纲要”。它的制定,将决定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换句话说,它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决定的不仅是愿景,还包括路线图和时间表。正是因为“纲要”身上承载的这份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完全正确?“纲要”着力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不是切中时弊?“纲要”提出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到位?“纲要”制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不是科学可行?等等。为此,我们约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岗位和认识进行解读和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悟读“纲要”是一个过程。此中如果能够生发出一些真知灼见并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对中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或许也是一种贡献。
坚持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这份“纲要”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纲要”的制定者以一种“真的猛士”的精神直面中国教育当下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制定“纲要”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力求有所呼应,有所回答。事实也是如此。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这些为人民群众广泛批评的教育问题,都实事求是地一一出现在“纲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教育行政化趋向严重”这类敏感的话题,“纲要”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一一触及。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2009年1月,“纲要”曾经征求过民意。此次又一次集思广益,足见国家对这份“纲要”的慎重。是的,这是一份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纲要”。它的制定,将决定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换句话说,它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决定的不仅是愿景,还包括路线图和时间表。正是因为“纲要”身上承载的这份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完全正确?“纲要”着力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不是切中时弊?“纲要”提出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到位?“纲要”制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不是科学可行?等等。为此,我们约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岗位和认识进行解读和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悟读“纲要”是一个过程。此中如果能够生发出一些真知灼见并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对中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或许也是一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