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悬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1993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悬念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文本为研究案例,从课文导入、主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探索悬念教学法,试图让语文课堂享受文学的怀抱,让语文课堂充满悬念,让语文课堂因悬念而精采,因精采而更有魅力。
  关键词:阅读;课堂 ;悬念 ; 释悬;兴趣优秀的文章常常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悬念即为其中一种。但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悬念往往只在教师分析文本写作手法时惊鸿一现,点到即止,从来引不起师生更多关注,更不可能以此去架构整堂课的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恐是文学观念上的偏差:文学历来有“雅”“俗”之分,语文教师们岂会对大俗的侦探文学的最重要特征——悬念有多大兴趣;其二是认识上的偏差:悬念仅是一种写作手法,而非教学方法。其实文学界早就有雅俗合流之定论,拿悬念来说,它既是侦探小说等强情节通俗作品的最重要特征,同时也在大量雅文学作品中展现身影。另外,悬念既然可以结构一篇文章,未何不可来结构一堂语文课,要知道,上好一堂精采的语文课有时就好象在阅读一篇精采的作品啊!精采的文学作品总是用悬念激发人的阅读兴趣,而精采的语文课堂同样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强烈的探索欲望下领悟文学作品强烈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师想让课堂充满悬念,必须要能掌握悬念的基本知识。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吸引广大读者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在情节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其实不少语文教师早就根据心理学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课堂上运用悬念艺术了,这主要体现在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导入都十分讲究,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而通过疑问导入来设置悬念是教师们喜欢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打破常规,巧设悬念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悬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紧扣题目,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它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枣核》时,不妨这样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吃过枣子吗?好不好吃?生:吃过,好吃,甜甜的。师: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枣核的呢?生答:吐掉。师:可是却有人把枣核视若珍宝,不远万里也要得到它,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生:想。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师生对话中逐步引入本课,而第三个悬念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本文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是民主平等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而师生问答是最常见的讨论形式。讨论的问题可从学生心理期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以悬念来设置主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仍以《枣核》为例,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不一定有明确的悬念意识,但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去发现悬念,激其好奇心。如教师这样发问:我在阅读本文的时候,感觉这里有不少违背常理的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呢?经过一番交流后,学生们找出了本文中的三处有违常理的地方,一是朋友不远万里索要枣核到底有什么用途呢?二是朋友生活优越,她在解释时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呢?三是我旅途劳累,到她家作客,理应先叙别情,再安排我休息,这是正常的待客之道,但她却为什么先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呢?这三处不合常理的地方其实也正是本文所设置的悬念,其中第一个是全文的总悬念。教师如果能从此处入手,不仅能使学生从这篇不以情节见长的散文中获得寻根究底的阅读趣味,而且会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深切感知本文思乡爱国的主旨。
  对这种以悬念见长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能打破教学常规,颠覆传统的先学后教模式,让学生不必预习课文,也不要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是要指定课文前半部分让学生课堂阅读,让他们获得悬念所带来的兴趣和思考,并在教师引导下,自己从后半部分寻找答案谜底,把释悬的钥匙交到他们的手上。这样一种以悬念为主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文本的意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人的意识随着文本符号的阅读而运动,从而使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最后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很好地运用这种悬念教学法。以文章开头“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和课堂上“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而产生的悬念“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来架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一定会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艺术审美的享受。
  文本悬念手法不同,在教学中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枣核》、《最后一课》为代表的文章是以主悬念来开篇,而谜底就是文章的主旨。但有些文本则是由若干个悬念组成,在文本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悬念之间不仅环环相扣,而且互为联系,互为因果,一个悬念尚未完全解决,新的悬念接踵而来,不断丰富和加强悬念效果。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必须依据文本特征来设计层层推进的教学结构。教师要像一个高明的设计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本,寻找谜底,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最终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出最后的谜底(主旨),享受语文课堂所带来的深度阅读快感。鲁迅的小说《药》是可以采用这种悬念教学法的。小说一开始描写了秋天的后半夜又黑又冷,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还在睡梦之中,开茶馆的华老栓却起床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悬念:这么早起来绝不是做生意的,那么他究竟要干什么?悬念吸引着学生寻找答案。从华老栓起床后立即向华大妈要钱,学生隐约可知是要去买东西。而从华老栓夫妇对钱的谨慎态度和早起时间看,所买东西一定非比寻常,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刚解决了第一个悬念,第二个悬念又浮现出来,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这时里屋传来一通咳嗽。是谁在里面?为什么会咳成这样?第三个悬念自然产生,但华老栓的一句话“小栓……你不要起来……”释悬了:原来是华小栓重病在床。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学生会悟出第一个悬念的谜底:老栓早起是要去为小栓买药啊!但第四个悬念随之而起:买药何必起这么早?等阅读到老栓和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刑场时,学生又会产生第五个悬念:老栓买药怎么跑到刑场来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小说紧紧抓住,欲罢不能。等到革命者夏瑜被杀之后,刽子手手捏鲜红的馒头来到老栓面前时,第六个悬念接踵而来:馒头怎么会是鲜红的呢?老师可点拨一下,提醒学生注意前文夏瑜被杀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已来释悬:这是一个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老师再点拨学生注意两句话,一是刽子手对老栓说的一句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是围观者对老栓说的一句话:“这给谁治病的呀?”相信学生们在启发之下,一定会明白,老栓起早到刑场要买的是人血馒头啊!至此,所有悬念犹如剥茧抽丝般得到了答案,同时点明了这样一个清醒的事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竟成贫民华老栓治病救人的药,而学生也在这寻找谜底的心路历程中深刻认识到本文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冷漠关系,批判资产阶级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侧面总结了辛亥革命失失败的历史教训。本堂课的教学结构就是沿着悬念-释悬-再悬念-再释悬的思路推进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能很好地契合文本的自身特征,最大地发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还顺应了学生阅读的心理期待与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原则。这样的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值得回味的课堂。
  赫伯特
其他文献
人生的风景,该以怎样的笔墨去形容,以怎样的目光去欣赏,又该以怎样的灵魂去容纳呢?人生并不永远都似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一时的疏忽或许就会让生命中留下许多的遗憾。路本
自古希腊欧几里得以来,“演绎几何”便一直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诚然,理性思维始终是中学数学教材体系和中学教师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视角,但在多年未变的情况下,再经典的内容
期刊
问题1在6个电子产品中,有2个次品,4个合格品,每次任取一个测试,测试完后不放回,直到2个次品都找到为止,那么经过4次测试恰好将2个次品全部找出来的概率是().(A)415(B)15(C)25
隆昌县位于四川东大门,与重庆市毗邻,全县幅员面积792平方公里,总人口76.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52万人,属典型的红层丘陵缺水地区,是全省20个严重缺水县之一。虽经历届县委
富兰克林(1706年~1790年)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一生并不富有,生前留下的财产只有1000英磅.但他立下的遗嘱,却表现得财大气粗,俨然像一个400万
邻水县有耕地总面积77827.2公顷;2001年调整划足的基本收田面积为64893.7公顷,耕地保护工广,任务十分繁重.
一道课本例题,笔者原打算在10分钟内讲完,然后再按计划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而且使问题的讨论又延续了一节课,学生在提出问题和
2005年宜宾县国土资源局以全面贯彻为重点,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执行国土资源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全县经济社会
摘要:由于初中生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的局限性,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文本解读的错位。要改善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在备课中以不同的阅读角色走进文本,即以教师“自我”的角色走进文本,以“学生”的角色进入文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创读课文,只要做到“三读”文本就会使阅读教学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 解读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