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微项目式学习”的组织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方式,项目式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思想,以实际问题为教学任务,以真实情景为教学载体,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剖析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流程,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期望为深度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合成教学;课堂教学;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94-02
  一、课程背景
  2019年12月中旬,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成果交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召开.笔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期间,一节在深度学习背景下下的“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执教者以有机合成复习课为例,对“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的思路和方法”展开复习.执教者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机合成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现代科技前沿,将教学主题设定为“改进手机电池中的离子导体材料—有机合成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的项目式深度学习课.本节教学,让笔者耳目一新,
  二、教学设计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2)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过程与方法)?(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结果评估)?深度学习高度契合上述有效教学的模式.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并非完全开放,需要教师以问题进行思维的引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以社会热点问题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辅助背景材料引领,“2019的诺贝化学奖授予了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发展上所做的工作.”授课教师指出“没有他们,我们的手机就是个点燃的炸药包”.“为什么手机电池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如何改进材料性能?还需满足哪些性能要求?”授课教师以上述问题为引领,把学生“带到”本节“有机合成”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以真实的化学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如何把学生带到“有机合成”里去,课堂上教师提供了相关信息[钴酸锂(LiCoO2):灰黑色粉末,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熔沸点高,性质较稳定;六氟磷酸(LiPF)6: 白色粉末或呈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和碳酸酯类等有机溶剂,熔点为200℃;碳酸甲乙酯:无色透明液体,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按易燃化学品规定储运;碳酸二甲酯: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4℃,沸点90.3℃,可燃,有毒].通过信息引领学生从对产品的功能需求的关注提升为对材料的关注.通过信息的引领,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论证能力.经过学生的推理论证,从而形成共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所用溶剂多为液态,易发生泄露、爆炸等危险,安全性低.借助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何改进才能提高手机的安全性?”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此背景下,执教教师借助于两组资料,进行了更深入的引领.
  资料1
  (1)传统锂离子电池中一般使用LiClO4、LiPF6、LiBF4等锂盐作为电解质,酯类对其有较好的亲和性.
  (2)依据溶解性的要求,通常使用碳酸丙烯酯(PC)、碳酸丁烯酯(B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酯基的混合物作为有机溶剂.
  资料2
  (1)醚键的化学和电化学性质稳定,它能通过醚氧原子与锂离子之间不断地结合、分离而实现离子传导.
  (2) 例如,含有—CH2CH2O— 、—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等醚键结构单元的有机化合物,对锂盐均能起到良好的离子导体的作用.通过上述资料,在突破学生知识障碍点以后,教师提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名电池设计师,根据资料卡片所提供的信息,设计一款新型的“溶剂”材料,替代传统锂电池中的有机溶剂,画出你所设计的化合物结构.” 问题是课堂的源泉,实践性学习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来多少、获得了多少.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成长从提高“解決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能力”,所有教学要改变从前的“去问题化”的模式,实现解决问题教学、生成问题教学.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认知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路径相一致,与综合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发展脉络相一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试剂、条件的重要性、官能团的保护、绿色设计合成思想等角度进行点评,体现了授课教师极高的驾驭课堂能力.“我设计的高分子真的可行吗、所建立的解决材料问题的思路方法可靠吗?”换言之,“我所做的是不是真实的事情?”这是目前学生最大的疑惑.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以一篇博士论文给出了学生肯定的答复.笔者查阅资料发现,2015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王秋君博士,在一篇名为“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曾明确给出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结构的两种单体:二缩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授课教师利用材料,让学生体验了真实感、成功感.
  三、教学思考
  如何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方式.它不仅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更有助于提升学科核心能力.以本节课堂教学为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讲授,而是通过情境、问题和活动的设计,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角度,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设计分子、合成分子的过程,自主固化思路方法,同时形成以知识为工具,升华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学生从“知识变量”“学科活动经验变量”逐步进阶为“认识方式变量”“能力活动变量”.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是学科能力的必要基础,但不充分,能否成为学科能力还依赖于知识经验能否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相应的认识方式.学科知识需要经过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的外部定向、独立操作和自觉内化.知识只有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微项目式学习,无疑是渗透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
  究竟何为真正的深度学习?在评课时,笔者记录、整理了胡久华教授点评本节课时的一段话,笔者深受启发,答案就在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高级别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孙海涛.从注重实验的角度讨论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0):120.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05-06.
  [责任编辑:季春阳]
  作者简介:许丽永(1978.9-),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抽象函数是高中数学函数部分的难点.因抽象函数表达式未知,一些学生解题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思路.为启发学生更好的解答函数习题,增强解题能力,树立解题自信,应对抽象函数问题分门别类,认真讲解相关的解题理论并展示解题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抽象函数;解答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8-0021-02  为使学生更好的解答抽象函数习题,应使学生认
摘要:数学中的相等体现出数学的均衡与有序之美, 而不等则展现出数学的混浊与奇异之美.要在不等之中寻找相等,在相等之中寻找不等.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相等;不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8-0015-02  常量与变量之间的等与不等关系问题是数学问题的一类核心问题,由此展现出丰富的数学内涵.把不等号“>”,“<”与“=”天然有机相结合得到“≥
摘要:二面角大小的求解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本文给出了如何利用法向量确定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以飨读者.  关键词:二面角;法向量;锐角;钝角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8-0038-02  我们知道,二面角的平面角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相等或互补.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相等,什么情况下互补呢?2020年5月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
摘要:有效利用长方体模型,可巧妙解决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定性及定量问题,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直观想象、抽象概括、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活用;长方体模型;巧解;立体几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8-0036-02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充分借助长方体的模型功能,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和理解空
摘要:高中物理试题在编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考虑不周而导致试题或者答案出错的情况,教师在使用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发现陷阱、变废为宝,引导学生利用错题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动量守恒定律;解析;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70-02  一、原题与解析  如图1为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右侧档板C与轻质弹簧一端相连.接触面均光滑的
摘要:本文围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阐述模型构建的策略,按模型分类的三种类别,着重介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模型(形象模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模型认知能力和构建能力,落实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形象模型构建;电离平衡;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100-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
摘要:新课改下,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教育学家的重视,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当中,其提出的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动手实践力培养,则是依据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开展的,经过动手实践的过程,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确保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并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物理实验对促成学生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针对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将氯气与氯水的制备实验、氯水的性质实验、尾气吸收装置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一体化微型创新实验.该微型实验,耗样量少、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性强且绿色环保,不仅可以进行教师演示实验还可以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  关键词
摘要: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不仅能给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机会,促使学生自身学习思维开放化,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追求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与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依托高中化学课堂,联系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策略,如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等引导学生们探究化学,使他们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化学探究能力,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具体阐述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为其他化学教师和提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化学的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