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门,这块曾经培育出张謇这样一位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热土,也把先贤“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深深植入自己的文化。当记者慕名来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时,望着那优美典雅的楼群,飞珠吐玉的喷泉,曲径通幽的天桥连廊,意趣横生的庭院,隽永的钟楼,真切地感受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凭借什么,海门职教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学校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成为了一艘起锚待航的职教航母?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对陆正冲校长作了一次愉快的采访。
记者:陆校长,一进校园,我满眼都是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您能谈一下贵校这几年的发展历程和如今学校的概况吗?
陆校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构的优化整合。2000年6月初,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海门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教学功能相似且有衔接互补作用的江苏省海门职业高级中学、南通电大海门分校、海门市教师进修学校三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合并,组建海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重组后的海门职教中心校占地185.3亩,建筑面积56756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总值1310万元,总资产达9000多万元。拥有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图书综合楼、实验综合楼、实训楼、培训楼等,而所有的建筑都由300多米长的天桥连成一体。
如今,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已颇具规模,现建有车、铣、刨、磨配套设备齐全的车工实习车间,配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服装实习车间,汽修实习车间,电子电工实验室,工民建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现代烹饪实习室等30多个实习实训室,另有5个理、化、生等标准实验室。2004年5月9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分站”在我校设点挂牌。
学校还紧贴市场需求,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财会、法律、管理、烹饪、幼师等25个长线专业。
记者:前几年,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地方的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办学一度出现困难。那么你们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的呢?
陆校长:我校在借鉴省内外先进职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全新办学理念——实现“四种转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由以学历为导向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从一次性的终结性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服务面从单纯为海门服务转向为江苏、为全国服务;在办学模式上,由单边办学模式转变为产教结合办学模式,实行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职教、成教、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和职后结合融通的办学体制,创设发展的新平台;在教学模式上,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工作重点从注重数量的扩张转为更注重质量、效益的提升;在评价标准上,由获取学历证书转变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大力推行“双证齐发、多证齐发”的制度,确保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捷报频传。“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省示范电大”“江苏省示范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术先进单位”……2004年3月,学校第三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高”。一块块金灿灿的荣誉牌,构筑了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载体,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奠基工程。贵校在抓好专业建设,打造学校品牌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陆校长:首先是推出示范专业亮点,强化主干专业建设。2003年、2004年、2005年学校连续通过了“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及应用、机械加工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个省示范专业的学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干专业建设,对具有传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烹饪、服装、汽修、电子电工等主干专业,本着“重点扶持、重点投放、重点建设”的方针,加大投入,优化师资,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使之成为在本地区拉得起打得响的品牌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
其次是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拓宽专业发展思路。上世纪末以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技术人才频频告急。学校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2001年春开始着手进行高职专业的申报工作。学校聘请了原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陆文遂教授为组长,抽调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组成高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方案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3月,学校成功申办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四个专业,学制五年,颁发高职(大专)文凭。这是南通地区县级市中唯一能同时开设四个高职专业的学校。
学校能始终把握住市场先机,在专业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关键在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了人才市场的脉搏。近年来,学校陆续与部分本地和外地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企业界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菜单”,从而形成了灵活的办学机制,对市场需求作出迅捷反应。
记者: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专业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职教课改能否抓准抓实。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职教课程改革的呢?
陆校长:我校的课程改革是从2003年底开始的。学校领导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课改的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切实搞好技能教学改革。学校把“从课堂到车间”作为课改的核心理念,并渗透到课程改革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精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大技能课的分量,要求专业技能课与总课时的比重不少于60%。目前,2005级机械类专业的技能课的课时计划已调整到240课时,达总课时的60%;2004级机械、汽修、服装、烹饪班将于明年暑假后安排到企业实习一年,专业课老师将随班指导。
其次是改革教学环境和结构。学校打破在黑板上讲技能的旧模式,让师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学生不仅能在全真的实践环境中学习,而且获得了更多的实训机会,这大大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校仍在积极筹资增置实训设施、设备,以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空间。
记者:你们作为海门市职教龙头,从自身建设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管理体制。那么你们又是如何发挥教育辐射功能,显示其龙头的先进性、示范性的呢?
陆校长:我校于2003年5月建立了海门社区教育中心,着重开展社区培训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并且不断拓宽思路,广开学路,举办了师资培训班、继续教育培训班、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培训班等各种层次、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吸纳学员1万多人次。
为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实用人才,我校作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四个监督”教学管理模式及“动态评价”质量管理模式的试点创新,做到“教学管理制度化,支持服务人性化,质量监控全程化”,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校还与海门其他职业学校、成教中心联合,形成区域性职教网络体系,并在东灶港成教中心建立了分校。2005年,为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配合国家西部“两基”攻坚工作,我校还加入了西部地区教育顾问行列,与甘肃会宁职教中心建立帮扶对子,采取“1 1 1”的联合办学模式,促进西部的职教事业的发展。今年秋学校在西部招收了80名电子专业的学生。
近两年来,职教事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经验交流会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切告诉我们,职教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记者:陆校长,一进校园,我满眼都是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您能谈一下贵校这几年的发展历程和如今学校的概况吗?
陆校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构的优化整合。2000年6月初,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海门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教学功能相似且有衔接互补作用的江苏省海门职业高级中学、南通电大海门分校、海门市教师进修学校三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合并,组建海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重组后的海门职教中心校占地185.3亩,建筑面积56756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总值1310万元,总资产达9000多万元。拥有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图书综合楼、实验综合楼、实训楼、培训楼等,而所有的建筑都由300多米长的天桥连成一体。
如今,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已颇具规模,现建有车、铣、刨、磨配套设备齐全的车工实习车间,配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服装实习车间,汽修实习车间,电子电工实验室,工民建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现代烹饪实习室等30多个实习实训室,另有5个理、化、生等标准实验室。2004年5月9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分站”在我校设点挂牌。
学校还紧贴市场需求,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财会、法律、管理、烹饪、幼师等25个长线专业。
记者:前几年,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地方的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办学一度出现困难。那么你们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的呢?
陆校长:我校在借鉴省内外先进职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全新办学理念——实现“四种转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由以学历为导向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从一次性的终结性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服务面从单纯为海门服务转向为江苏、为全国服务;在办学模式上,由单边办学模式转变为产教结合办学模式,实行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职教、成教、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和职后结合融通的办学体制,创设发展的新平台;在教学模式上,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工作重点从注重数量的扩张转为更注重质量、效益的提升;在评价标准上,由获取学历证书转变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大力推行“双证齐发、多证齐发”的制度,确保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捷报频传。“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省示范电大”“江苏省示范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术先进单位”……2004年3月,学校第三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高”。一块块金灿灿的荣誉牌,构筑了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载体,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奠基工程。贵校在抓好专业建设,打造学校品牌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陆校长:首先是推出示范专业亮点,强化主干专业建设。2003年、2004年、2005年学校连续通过了“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及应用、机械加工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个省示范专业的学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干专业建设,对具有传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烹饪、服装、汽修、电子电工等主干专业,本着“重点扶持、重点投放、重点建设”的方针,加大投入,优化师资,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使之成为在本地区拉得起打得响的品牌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
其次是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拓宽专业发展思路。上世纪末以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技术人才频频告急。学校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2001年春开始着手进行高职专业的申报工作。学校聘请了原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陆文遂教授为组长,抽调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组成高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方案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3月,学校成功申办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四个专业,学制五年,颁发高职(大专)文凭。这是南通地区县级市中唯一能同时开设四个高职专业的学校。
学校能始终把握住市场先机,在专业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关键在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了人才市场的脉搏。近年来,学校陆续与部分本地和外地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企业界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菜单”,从而形成了灵活的办学机制,对市场需求作出迅捷反应。
记者: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专业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职教课改能否抓准抓实。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职教课程改革的呢?
陆校长:我校的课程改革是从2003年底开始的。学校领导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课改的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切实搞好技能教学改革。学校把“从课堂到车间”作为课改的核心理念,并渗透到课程改革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精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大技能课的分量,要求专业技能课与总课时的比重不少于60%。目前,2005级机械类专业的技能课的课时计划已调整到240课时,达总课时的60%;2004级机械、汽修、服装、烹饪班将于明年暑假后安排到企业实习一年,专业课老师将随班指导。
其次是改革教学环境和结构。学校打破在黑板上讲技能的旧模式,让师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学生不仅能在全真的实践环境中学习,而且获得了更多的实训机会,这大大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校仍在积极筹资增置实训设施、设备,以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空间。
记者:你们作为海门市职教龙头,从自身建设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管理体制。那么你们又是如何发挥教育辐射功能,显示其龙头的先进性、示范性的呢?
陆校长:我校于2003年5月建立了海门社区教育中心,着重开展社区培训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并且不断拓宽思路,广开学路,举办了师资培训班、继续教育培训班、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培训班等各种层次、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吸纳学员1万多人次。
为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实用人才,我校作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四个监督”教学管理模式及“动态评价”质量管理模式的试点创新,做到“教学管理制度化,支持服务人性化,质量监控全程化”,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校还与海门其他职业学校、成教中心联合,形成区域性职教网络体系,并在东灶港成教中心建立了分校。2005年,为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配合国家西部“两基”攻坚工作,我校还加入了西部地区教育顾问行列,与甘肃会宁职教中心建立帮扶对子,采取“1 1 1”的联合办学模式,促进西部的职教事业的发展。今年秋学校在西部招收了80名电子专业的学生。
近两年来,职教事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经验交流会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切告诉我们,职教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