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公关如何变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bg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入。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为了应对危机,企业调整营销预算,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媒业也随之出现转变,而与两者关系密切的公共关系行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应该如何调整7这成为金融危机下公关公司需要深刻思考的首要问题。
  
  客户变得更“实际”
  
  “我们今年会压缩整体预算,首要的任务就是销售、促销。”日前在一家知名汽车品牌厂家工作的朋友明确告诉笔者。随着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行业的影响深入,从多方面传递来的信息让笔者深感,和往年比许多企业变得更“实际”。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长期与客户密切合作的公关人,或许更能切身感受到客户的变化。
  预算,业务量的变化。在没有更糟糕的出现之前,现在的就是最糟糕的——金融危机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对未来的信心。出于对市场需求转淡的担心,“客户”纷纷减少了预算。根据笔者的调查,不仅家电、IT、快消行业如此,一向在营销上以“烧钱”著称的汽车行业也深受影响。无论是前不久曝出的”金融危机逼迫F1减少预算F1规则可能改变”,还是“通用汽车抛售路虎,捷豹“以削减多品牌营销的巨额投入,“客户”在大幅度压缩预算“过冬”的同时,其公关业务量呈现出不可避免的下滑趋势。
  
  投入比例的变化。预算削减的连锁反应体现在传播策略上,就是在广告,公关,活动投入比例上的变化。以笔者服务的长安马自达品牌为例,基于“弱市靠PR”的认识,“客户”在缩减整体营销预算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了广告支出,加大了对公关传播的投入。
  组织结构的变化。金融危机还导致了“客户”及其公关代理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除了时不时传出的裁员消息,不少“客户”都在主动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变化。例如,长安马自达市场部在前不久对内部编制进行了调整——减少公关人员编制的同时增加了促销室的编制。
  对此,一位资深营销人士表示,“这可以理解,与市场看好时相比,金融危机下商家投入大把的广告费用效果难料,不如收缩预算,以成本较低的公关为主拉动市场,以待市场好转。”
  
  媒体变得更“商务”
  
  “客户”们大幅度缩减营销投入,使得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媒体业发生剧烈震动。据《人民日报》报道,2009年伊始《纽约时报》放弃近百年传统,在头版辟出大幅广告版面。同时,包括《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在内的众多美国主流报纸,也开始出售头版图片广告。历来“新闻优先”的头版空间放置大幅广告,意味着美国传统媒体“打破原有规则、向商业广告低头”。
  据笔者亲历,国内某著名门户网站曾在不久前的公开场合中高调宣称其内容“公关商务化”战略,之后,有不少网媒、平媒纷纷效仿之。一时间,“公关商务化”这一国内公关行业发展至今一直隐匿于水下的“潜规则”终于浮出水面。笔者观察到,过去的一年里,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都市报类媒体中的财经,市场以及各种特刊等媒体版块,各种“专题”,“策划”栏目风起云涌,成了各种公关稿件的“主战场”。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给公关传媒业带来了三个死症:
  其一,加剧“客户”对公关传播价值的曲解。据笔者所知,有许多客户都会以落稿剪报的数量作为考核公关公司的首要指标,而对传播信息可信度、可读性等最具“公关价值”的因素一概忽视。在一些媒体向商业利益妥协、“公关商务化”成风之时,越来越多的“产品介绍”和“使用说明书”频频登上“媒体内容”的大雅之堂,这无疑将加剧客户对“公关价值”的曲解。
  
  其二,公关人迷失判断“公关价值”的准则,客户对公关价值的曲解、媒体对商业利益的妥协,很容易让处于这两者间的公关人迷失于对“公关价值”判断和追求。笔者注意到,日常工作中有不少公关人认为与其煞费苦心地和媒体沟通、研究选题,不如花点钱、给媒体些好处就能换来不错的稿件刊出,严重降低对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公关商务化”若进一步盛行,势必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关人“误入歧途”。
  其三,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读者的流失。事实上,媒体自身也往往最终成为这一“逆流”的受害者。与时政、社会类新闻相比,财经、市场类新闻同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遗憾的是许多媒体这方面的版面报道都不够鲜活,往往有大量“未加工”的“公关稿”跃然纸上。这些信息大都是“自说自话”,既无可信度,也无可读性,读者在这里难觅“价值”自然会转向其他阅读渠道。
  
  公关如何变
  
  一位业内友人表示,“从公关价值链上看,公关的应变和客户对公关的理解、媒体对自身的要求、公关业的自律和专业水准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因为。公共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介于多方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和手段。”
  
  “客户”变得更“实际”直接导致了公关公司的运营艰难。近来笔者听到不少公关友人的抱怨,也深切感受到公关人所处环境的“水深火热”。公关该如何“变”?据笔者观察,金融危机、市场转淡下客户对“销量至上”的渴求变得极为迫切,这迫使许多公关公司不得不面临从传统的“品牌公关”向“营销公关”转换的难题。在此之下,公关如何“变”或许可从以下展开思考:
  
  识时务,正确认识客户需求的变化。市场营销4P理论中公关只是promotion一环(包括广告、公关、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四个手段中的一个,而公关之于营销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升品牌而非促销。不过,不能因为如此就置客户的需求于不顾,毕竟客户的需求是公关业务的“源动力”。因此,这就需要公关人尽可能贴近市场,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营销知识和手段,为实现客户的目标贡献应有的作用。
  
  看主流,莫让半点乌云遮住了晴空。辩证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非白即黑”的逻辑容易迷失方向。尽管国内媒体的确需要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展开竞争,但不要因为一些个别、非主流的现象影响了对整个传媒业的主旋律判断。在笔者接触到的媒体当中,有责任感的、追求新闻工作守则的记者和编辑仍是主流,纵览他们的报道能明显感觉到专业记者的严谨和客观。
  
  练内功,做好自己才是长久之计。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公关的“变”都离不开对行业,市场的洞察,以及和媒体的“粘度”。不少公关人花大力气了解客户业务,却忽视了对行业、市场、竞品的研究,导致长期服务客户却对其所处行业的发展、市场格局、竞争态势缺少洞察;许多公关人闷头作案子、写稿子,却从未和媒体有过沟通——要知道,方案也好稿件也罢最终都要通过媒体落地,事先不仔细倾听媒体的意见如何能保证落地的效果?
  
  有没有具体的“变招”呢?想来在公关这个领域,各家公司的客户结构,业务模式、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向来都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这里笔者暂且支上几招,权当是“抛砖引玉”。
  
  研究政策。国内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有“政策市”色彩,时刻关注并研究相关领域的政策动态和趋势,既能够避免公关的方向“走偏”,也能让“公关”更具影响力。例如,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下在汽车行业实施的“消费税”、“燃油税”、“购置税”等一系列改革新政对汽车市场消费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一些车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并通过“公关”手段传播产品的“节油”性能,有效地带动了市场销售。
  
  贴近市场。市场如战场,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促销战是眼下市场终端的真实写照。贴近市场,一方面能够使公关人切身了解企业产品在市场终端的真实表现,同时也有利于公关“理论”与“实操”的结合。
  关注创意。和优秀的广告作品一样,公关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是创意。创意来自于人性,例如获得2008年度“中国十大公关事件”的“王老吉网络营销”一案,就是利用了人性的“逆反心理”,越“封杀”越“流行”。此外,要广泛了解并借鉴其他行业的公关创意并推陈出新。
  
  注重效果。公关效果如何评估在业内一直备受争议,这里笔者不做深究,只是提醒在关注客户满意度、媒体评价的同时,多留意经销商的看法和意见,并在公关环节的设置上多考虑经销商层面(如集客)。
  
  节约成本。Last but not least,金融危机下大家都在“低成本运作”,公关人更应积极应对。节约成本并非“偷工减料”,而是要有更强的时效和节约意识。比如,日常沟通中(与客户、媒体等)能通过在线沟通的就可不必面谈(省去打车、吃饭等时间和费用)。事实上,媒体的快节奏属性使得大多数记者工作时间都很紧张,不会太在意是否一定要“吃饭聊”。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美女”和“帅哥”变成了只代表性别的称呼。同样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客户之间也不知何时冒出了一大堆新奇的称谓。“亲爱的”只代表我认识你,却不一定想得起你姓甚名谁;“老板”不一定是老板,可能就是跟自己平辈的同事;真正的老板不叫老板,冷不防就在新人口中变成了脱口而出的“老师”;被叫成“老李”、“老王”的也不一定真是元老,可能就是才工作了一年不到的半熟新人……身在职场,与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