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中体验,在互动中成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vin10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师不但要在物质上给幼儿以支持,还要在心理上、经验上给幼儿以支持,教师不仅应是活动的引导者,还应是活动的合作者。
  关键词: 区域观摩活动个案 参与 互动
  
  一、教学案例
  活动一:理发店
  为了体现游戏的自主性,新来的小张老师首先引导幼儿:“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理发店的游戏,你们商量一下谁来做顾客,谁来做理发师,谁来当迎宾小姐?”幼儿围成一团,商量了一会儿。“你们商量好了吗?如果商量好了就去工作吧!”小张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就报告说:“老师你让小强当顾客,可他偏要做理发师,我是3号理发师,他要抢我的工作服。”老师说:“小强,你先做顾客,待会儿再做理发师吧。”游戏开始了,小强一脸沮丧,勉强做了顾客。一个平时较为聪明的孩子说:“陈洁,你站在门口,你是迎宾小姐。”小张老师见“迎宾小姐”没事干,就说:“理发店来了客人,你应该怎么说?”“迎宾小姐”生硬地说:“欢迎光临!”顾客进入了理发店,理发师开始为顾客理发。只见理发师一会儿往顾客头上倒一些洗发液,一会儿给顾客按摩,一会儿剪发,一会儿打理剪下的头发,一会儿喷摩丝,一会儿给顾客照镜子看发型。看着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小张老师在一边观望着,开心地笑了……
  活动二:娃娃家
  在玩娃娃家时,“爸爸”和“妈妈”为了抢塑料小刀切菜而闹了起来,这时教师按了一下电动娃娃,说:“呀,娃娃哭了,她为什么哭呀?娃娃害怕了,因为她的家人吵架了。”两个孩子一听愣住了。教师又说:“爸爸妈妈团结友爱,孩子才会喜爱你们,现在娃娃哭了,谁来抱娃娃?”“妈妈”听了,放下小刀,忙去抱娃娃,给娃娃洗脸、梳头、整理,到超市买牛奶,“爸爸”、“妈妈”又忙开了……
  二、案例分析
  这两个区域活动都是角色游戏活动,在活动一中,小张教师在游戏角色的分配问题上看似尊重了幼儿的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其实不然。其中孩子“争抢”露了马脚,小张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害怕活动中出差错,为了加强纪律约束,于是在活动前已将角色分配好,希望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能够被幼儿所接受和执行,把自己定位为幼儿游戏的调控者、组织者。当看到“迎宾小姐”无所事事时,小张教师未能及时观察幼儿活动时的情绪表现。陈洁小朋友可能对“迎宾小姐”的角色并不是非常熟悉和喜欢,而教师事前又有所分配,“听话的女生”只有违心服从,因此,“欢迎光临”显得非常生硬。由此,这样的游戏不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并不一定获得愉快的情绪。
  另外,因小张老师要面对全园的教师,可能比较紧张,为了使观摩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事前将角色分配好,生怕游戏中出乱子,这说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在处理自由与秩序问题方面还存在困难。
  而活动二中幼儿为“小刀”而闹,教师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采取了巧妙的手段,以游戏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游戏中,在不干扰幼儿自主的情况下,以“娃娃的哭声”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缓和了孩子在活动中因材料少于人数而引起的矛盾,这样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教师极大地尊重了孩子,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又及时地引导孩子:“孩子为什么哭?”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继续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幼儿的思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爸爸妈妈吵架—孩子害怕—爸爸妈妈团结友爱—孩子喜欢—孩子哭了—需要人去抱、去关心、去安慰。在这里教师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去强行制止,与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动折射着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准确性。教师的引导使得娃娃家与超市这两个区域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游戏向纵深发展,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如何转变传统角色,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幼儿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三、理论探讨
  1.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首先是在游戏材料方面的支持,材料的支持与提供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目前我们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活动一中所有的材料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缺乏挑战性)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少,以致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忽视了玩具材料或游戏材料的价值。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可以将娃娃家的箱、碗、刀、叉等各类基本材料按实物形状画成标记贴在玩具活动柜各框格里,引导学习如何收拾和按类摆放。理发店的围脖可以在手工区活动时,引导幼儿用旧报纸或旧挂历自己动手设计;电吹风可让幼儿用玩具手枪对或其他物品对其外表进行包装。用玩具来教,用玩具来学,实现玩具所具有的价值。有时你给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并不一定领情,当孩子亲身去操作,才会快乐。
  2.教师不但要给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提供心理上、经验上的支持。选用的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任务与难度必须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匹配。选择的活动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经验,使幼儿能够充分运用记忆表象,调动生活经验转化为游戏的内容。如案例一、二中,“理发师娴熟的技艺,妈妈给娃娃洗脸、梳头,顾客在超市里专心挑选商品”,可见幼儿投入活动非常专注,这些行为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体验做出的,幼儿是非常愉快的。
  3.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理发店来了客人,你应该怎么说?”“迎宾小姐”生硬地说:“欢迎光临!”案例一中,小张老师看到幼儿都动起来,开心地笑了。可见尽管教师意识到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合作,但在实际的互动中还存在差异。教师往往认为让幼儿动起来就是主动发展,其实只是组织一些让幼儿动起来的活动,虽然有参与交往,但流于形式,这是形式上的一种短暂接触,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教师用自己的意愿剥夺了幼儿选择的权利,抑制了教师与幼儿深入互动的机会。建议小张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把理发店的游戏与其他区域活动联系起来,如等待的顾客可以在图书角里看书。在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明白幼儿的思维,然后进行决策,进行引导。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 
摘 要: 《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许多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
摘 要: 动机一般来说指任何情形下引起行动的驱动力。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是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英语教师懂得激励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热情和教学实效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从学习动机角度,调查高中后进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寻找激发后进生学习动机地策略,使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中后进生 学
摘 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态度 语言  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
“洗课”一词据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提出来的。“洗课”说得非常形象,洗衣服、洗水果、洗蔬菜,沙里淘金,洗出闪闪发光的宝物黄金。我认为,洗课是一种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追求方向,一种努力目标,它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声疾呼。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而杨院长“洗课”的提出,说明语文课也要像淘金工人那样“淘尽黄
摘 要: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学生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和环境的干扰等,他们的思想波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应时时观察,常常提醒,多多鼓励。用仁爱之心,以宽容的手段、赏识的良方去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后进生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做法。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爱心 赏识 宽容    一、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温暖和真情感化他
摘 要: 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的要求,是考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语文的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高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语文视角 历史试题 提高审题能力    新课标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突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因,从语文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
准确到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实物、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但语言始终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下面我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课堂语言表达来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情”系课堂,进入角色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考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呢?下面我谈谈一些做法。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
一、课堂呈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画平行线  师:请利用手边的材料,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  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投影展示):  生1:我是利用直尺的两条边画的。  生2:我是利用数学本上的线画的。  生3:我是先用尺随便画一条,再把尺移过来画一条。  师:你能上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吗?老师也想按照你的方法试试。  (师展示,并且师故意移偏了)  师:大家看,老师也学了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