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学子,有个人为你助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认梦


  2020年11月11日,“青春北地”公号推出一期“点亮心愿,共助梦想”的助梦征集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携手青海省化隆县,收集了200多名化隆学子的小小心愿,同时号召北地师生个人或团队争当化隆学子的助梦人:挑选一个梦,送到孩子身边,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留言者众多,第一批共36个愿望清单已被认领。
  2020年11月13日中午12点,这场助梦活动在北地夏日广场举办了隆重的现场启动仪式,活动持续三天。从校北门走来,还未靠近,一块宽幅达10米、高4米的活动展板便已映入眼帘,在“点亮心愿,共助梦想”标题下共划出226个方格,每一个方格里张贴着一位学子的愿望清单。“一件中号羽绒服”“一套高中数学辅导资料”“一块手表”和“一辆自行车”等,揭开愿望清单的不干胶,底下则是这位学子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

  11点45分,广场上,自发前来参加活动的北地师生开始多了起来。
  36名来自化隆县各年级的同学也早早出现在助梦展板前,五列八行的方块队伍再次吸引了过往了师生。他们身着印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字样的极地白色冲锋衣,整齐划一,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闪耀。
  简短的启动仪式过后,当主持人宣布可以开始认领愿望时,在场的几百名师生奔向舞台。师生们捧着手中的愿望清单,如获至宝。而现场的36位化隆学子,目不转睛,神情专注,静静期待自己的愿望可以尽早被认领。

拒绝盲送盲捐


  记者在得知要来现场参加本次助梦活动后,也提前准备了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探索类科普读物,但是这份礼物却未能直接送出,因为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盲送盲捐”的传统模式,这次强调的是更加“精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捐赠,本次活动除了请到部分提出愿望的化隆学子来到现场,与助梦人短暂交流;对于未能来到现场的同学,他们的愿望一旦被认领,接下来的助梦过程将由助梦人自己亲自去实现。也就是说,按照活动规定,助梦人揭下愿望清单,需要前往登记区进行登记,之后工作人员将为其提供这位同学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参与活动的“助梦人”自行邮寄心愿礼包至化隆学子所在学校。在化隆学子收到心愿礼包拍照传回信息后,各位助梦人可以在活动主办方处领取一份回馈礼包,此为一次完整的助梦过程。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一对一的精准对接,助梦人亲手将爱心物品送往目标学子,明确知道自己的爱心资助去往何方。同时,作为受助方的化隆学子,他们的期待也可以更加具象,他知道有一个具体的助梦人会帮助他实现愿望。

“大山里的蒲公英”


  为什么化隆学子会来北京?这是一次独立的助梦活动吗?为什么北地师生如此热情高涨?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北地校团委书记周子健老师。周老师告诉记者,青海省化隆县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定点扶贫对象,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派往化隆县知海买村担任第一书记,正是因为有了扶贫干部的一线调研和驻地工作,他们才进一步了解到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工业发展滞后。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数目较多、留守儿童较多。
  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和智力优势,为化隆县的多个村庄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扶志和扶智措施。自2016年开始,学校特色实践团——“大山里的蒲公英”,每年派出近100位大学生赴化隆县进行以文化扶贫、励志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6年至2020年间,“大山里的蒲公英”志愿支教扶贫团队共计出团29支,出团人数达266人。活动形式从教育扶贫逐渐向多方面扶贫发展,团队成员在校内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结合支教、调研、地质安全宣讲等方法,从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活动。“大山里的蒲公英”可以称得上是学校的明星社团,这也是本次爱心助梦现场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气氛热烈的原因之一。
  除了北地学子去化隆,每年当地都会组织“化隆学子进北京”活动,从实践团支教过的知海买村、班彦村、大库土等数十个村子中遴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到北京,5年来,总计有108位化隆学子参加了此次活动。成绩好有机会来北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本次在地大夏日广场举办的爱心助梦活动是2020年“化隆学子进北京”活动的一个子活动,后面几天,这36位化隆学子还将继续参加为期5天的北京游学活动。
  据本次活动志愿者、也是本次活动学生主要負责人之一樊昌易同学介绍,他将和其他志愿者同学一起带领化隆学子参加素质拓展,参观学校博物馆、校史馆、首钢园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展示中心,以及登长城、游故宫,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等多项活动。樊昌易也是“大山里的蒲公英”扶贫支教团成员之一,曾先后4次前往化隆县知海买村参加支教。在承担本次活动北京接站工作时,他又再次见到了他的青海籍学生,往事历历在目。“哥哥,我一定要去北京上大学,我一定要去北京找你!”这是当年一位藏族小学生对樊同学的临别话语。
  责任编辑:钟鑫
其他文献
春天的旧事情  若一觉醒来,痛逝去,  假托的事儿永做不完,  但不痛的事实,  两者细腻而柔弱些。  春风不尽,  我走我的上班路。  他们途中艳遇,  眼角斜上扫的一下。  等公车的,今没了。  来的走更远,  更接近空中,  甜滋滋旧事的昏变。  回避  要是我不起床,窗外雾罩  小模型的房子:  顶楼几个吐出  方正水塔。像楼梯矮  一脚踩空,楼与楼间的道。  事实上所有人没动,  看似脚
一颗心  大时有多大,智慧与天下文章  是否都能入,也都能出  小呢,有多小  比针尖小,比头发丝更细的  那些隐秘的念头,容不容得下  那些龌龊的,肮脏的  卑鄙的,无耻的,能想象到  但决不愿看到的,是不是  都不愿意容  有时,不经意的一个相识  或是相遇,一颗心希望成为故事  还是沉香  如果是邂逅呢  留下的伤痕,会不会一直在心中  隐痛的变迁  常常的,一颗心将自己捧出时  会被人当风
我们躺在软泥上,我们视线之上的蓝香芥  悬挂着四月傍晚的一帘幽梦  我們能够攀爬上去,在每一个崭新的日子到来之前  以铁线莲的速度,穿梭在坚硬的铁丝栏上  于是,有了藤本花卉皇后的傲骨  这里流动的漩涡,这是一种悬置的自由  这是一片没有重力的土地,摇曳着云上的日子  小镇人用鲜花选择了生活与梦想  他们得到了赞美与爱  就像我们在湖边漫步时  把一朵水仙当成了少年的脸  造云的姑娘  这是给大云
落叶,从身体剥离出的  空旷。这么多年  我们被掏空的枝干,像海淀路边的白杨  他们都有寒风裹挟的焦虑症  都有向往奔跑的自由  “两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  可最终,还在继续搬家的途中  京郊的老宅子,看人写字  在各种游荡的字体里吃饭  那些活着的字,跃然纸上的字  像一个个孤立的自己  我知道,归途中的狂风会让每个人  悔恨不已。会让路灯  抵达额头,像孤悬的每一处明月  紫蓬山  为
北斗  无端仰望,多是止住即将滑落的泪水  也有无尽的颈椎痛  但我也发现秘密  我常常认为夜空有一张难以捉摸的脸孔  冷冰冰一堵墙  偶尔也有一颗流星,急匆匆打个招呼  但我看见一把勺子  舀出几粒温情的烛火,无论你张不张口  就那么一直端着,盛到你面前  文火慢炖的一勺子。热气如云呀  我不能就此低下拒绝的头,一旦低下  就是一场夜雨  我仰望是因为我要一口口慢慢吞掉  全部的星斗  乌有寺 
悬空寺  斧砍刀劈的金龙峡  西侧,壁立千仞  廊腰处栖一壁虎  吸人间烟火,盼济世安民  悟因果轮回,得仙风道骨  危乎,懸了一千多年  它怕我胆战心惊  贴在半空一动不动  凝成一枚徽章  在恒山胸膛  耀眼  绝类那悬空寺
问:西域与江南,差别很大的两个地域的张力,在您的生命里,恰恰是滋养了你的文学写作。您认可吗?您可以具体展开谈一下您的感受。  答:我离开浙江到新疆已30个年头了。大学四年主要写小说,进疆后才开始写诗,所以1980年代风起云涌的大学生诗歌浪潮没有参与。30年中我写了1500多首诗,有一半是新疆题材,还有一半难于归类。如果30年前不到新疆,我同样会写诗,但绝对不是现在这种写法、现在这个沈苇。西域与江南
浩荡湖水,平息了内心的不安  举一面清澄的明镜  映照出天地真纯,岁月静美  佛子岭水库,没有多余的涟漪  所有波澜只为璀璨而翻动  只为山河的祥瑞、美好而轻颂  两岸林木郁翠,像一只灵巧的鸟儿  扑闪在人们清新的心头  一本柔软的书,从湿润的页码里  读到灵魂的宽悯与博大  读到了壮阔无比的雄健之心  ——那蜿蜒、绵长的身躯  宛如时代腾跃的巨龙  俯下身,掬一捧純澈的水  看打动我的光芒,有多
红枫  他们为秋色而来  天空罩上灰色滤镜  朝圣者穿上灰蓝服饰  两块红绒布片贴在领口  山道两旁,每一片枫叶  如血滴附于记功墙上  仿佛季節寄来上一次秋景  为获取果实的人存留一丝荣耀  而有人这样通信:  “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  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  我依然不动”  水车群  时间之外的山谷  有人打造钟表  他们将齿轮安装在谷底  小溪保持平缓  以流动方式,积聚力量  你自山
中秋,小团圆或者残缺  要经历诗的不重要,和一条毛巾  被拿起揩擦  过往的那些生离死别  相信灵,饲养肉  过细小的日子,在指针  而配合着都市魔幻表情  下雨了还是没下  地面满布干燥的露水,一点也不  绝望。  修伞  惜字宫南街路牌旁,低矮的旧房子  还住着上个世纪的成都  开门做生意,木板用毛笔写着  ——修伞  那个老头端坐,没有一丝  天气变化而出现的焦虑,不安  街的对面,像是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