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成了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共识,但不是每个环节都是两者的简单均衡,它应有不同的侧重,应有一个恰当的合理分配。笔者从这个角度做了些尝试,并把这称之为“文本开发三部曲”。现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教材中的《三顾茅庐》一课为例,浅析它的特征和应用策略。
一、立足文本语言,回归作者思绪,充分感受人文内涵
1.扫除阅读障碍,朗读文本,感知文字
先简要导入新课,在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后,再巩固生字读音和新词;接着就组织学生初读课文,从范读到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课文,面对全体,带领学生熟悉本课的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元素,提出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给你印象较深的有谁?你感觉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在初读课文中,只要学生能读顺,大体读懂,在直觉上能把握几个基本元素就可以了。此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零碎的、浅层的、初步的。
2.整体感受文本,整理、概括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文本,走出烦琐分析的老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整体感受其实质就是对几个基本元素的序列化和主体化。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整体感受课文的,其目标是概括出主要内容,这也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目标。
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谁的故事?②课文具体写刘备第几次拜访诸葛亮,经历了哪些事?还涉及哪些人?③最后的结果是什么?④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本,教师应做必要的启发,启发程度视文本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准备而定。这篇课文难易度还是适中的。组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必定要用上积累的词语,这是一种积极的积累,还能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3.结合有关背景,综合归纳文本的中心
综合归纳出文本的中心,是对上一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准备,因为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及语言的领悟都得从文本的中心出发。作者组织语言形式如此,读者体悟语言形式也应如此。从语言的角度讲,文本中心的归纳显然比主要内容更精练,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归纳文本中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文本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在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有现成的中心句在课文开头或结尾,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就能够自主找到。如需自己归纳,可在这时穿插课文的有关写作背景,再与课文主要内容整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请大家讨论后,简要地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怎样?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规范)
师:课文中也有相关的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请找出来。
这一环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综合归纳文章中心,是必要的。把握了文本中心,也就与作者站在了同一立场,与作者同喜同忧,进入了文本的情景之中。
二、赏析文本,顺应作者思路,体悟文本内容与语言表达的和谐
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积极思考,然后再展开对话,充分体悟文本丰富的人文、精致的语言,最后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读、思、说、写、演合理安排。由于有了第一步的人文内容感受基础的保证,此时体悟“意”与“言”的和谐就顺畅有效了,同时也习得了语言的表达规律。
重点章节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所在,也是语言表达的精彩所在,在第二课时的开始就进入重点部分。(这篇课文的第三小节是课文重点段之一)
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潜入文本语言的深处,体验、感悟、理解、品味文章的情感和语言,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以及讨论交流的方式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心理及性格特点。
边紧扣中心赏析课文内容,边体味语言表达的精妙,在精要的分析演绎中,领悟语言表达规律,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三、走出文本,回归语言表达,实践“语言工具”的运用
1.整理文章结构
此时整理课文结构,水到渠成。在文章中心的统领下,学生对已领悟的语言材料进行意义归并,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及特点,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紧接着进行运用语言的表达训练。可这样引导:
师:课文哪几小节直接表现了中心内容中的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2至4小节。
师:为什么与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分开?
生:第一节是前两次的拜访情况,第五小节写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事。
师: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拓展文本空白
文本中有很多空白,有想象的余地。围绕文章中心,进行恰当的想象,既深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为随文练笔做好准备。一篇课文中可拓展延伸的地方很多,面面俱到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篇课文可抓住这一点处理:刘备在门外等诸葛亮时,重点写了刘备的动作和神态,关羽、张飞也在旁边等,根据他们的性格与心理,想象他们会有什么动作和神情呢?完成下面的延伸题:改写第四小节,想象关羽、张飞等候诸葛亮时的情景,增添相关动作和神态描写。
3.迁移仿写文本
根据中心赏析文本的目的,在于领会文本是如何做到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中有力地表达中心的。迁移仿写文本是反馈和巩固学生领会的有效途径,如没有这一环节,以上的内化积累就缺少了最后的外化运用,教学结构是不完整的。文本中可仿写的资源很多,可以扣住中心内容和重点段落,也可以仿写全文。
文本的“开发三部曲”,可简要地表述为:立足文本语言,回归作者思绪,得“意”——顺应作者思绪,领悟文本语言,用“意”得“言”——走出文本,回归文本语言表达,用“言”。
一、立足文本语言,回归作者思绪,充分感受人文内涵
1.扫除阅读障碍,朗读文本,感知文字
先简要导入新课,在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后,再巩固生字读音和新词;接着就组织学生初读课文,从范读到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课文,面对全体,带领学生熟悉本课的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元素,提出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给你印象较深的有谁?你感觉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在初读课文中,只要学生能读顺,大体读懂,在直觉上能把握几个基本元素就可以了。此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零碎的、浅层的、初步的。
2.整体感受文本,整理、概括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文本,走出烦琐分析的老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整体感受其实质就是对几个基本元素的序列化和主体化。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整体感受课文的,其目标是概括出主要内容,这也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目标。
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谁的故事?②课文具体写刘备第几次拜访诸葛亮,经历了哪些事?还涉及哪些人?③最后的结果是什么?④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本,教师应做必要的启发,启发程度视文本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准备而定。这篇课文难易度还是适中的。组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必定要用上积累的词语,这是一种积极的积累,还能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3.结合有关背景,综合归纳文本的中心
综合归纳出文本的中心,是对上一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准备,因为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及语言的领悟都得从文本的中心出发。作者组织语言形式如此,读者体悟语言形式也应如此。从语言的角度讲,文本中心的归纳显然比主要内容更精练,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归纳文本中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文本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在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有现成的中心句在课文开头或结尾,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就能够自主找到。如需自己归纳,可在这时穿插课文的有关写作背景,再与课文主要内容整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请大家讨论后,简要地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怎样?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规范)
师:课文中也有相关的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请找出来。
这一环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综合归纳文章中心,是必要的。把握了文本中心,也就与作者站在了同一立场,与作者同喜同忧,进入了文本的情景之中。
二、赏析文本,顺应作者思路,体悟文本内容与语言表达的和谐
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积极思考,然后再展开对话,充分体悟文本丰富的人文、精致的语言,最后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读、思、说、写、演合理安排。由于有了第一步的人文内容感受基础的保证,此时体悟“意”与“言”的和谐就顺畅有效了,同时也习得了语言的表达规律。
重点章节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所在,也是语言表达的精彩所在,在第二课时的开始就进入重点部分。(这篇课文的第三小节是课文重点段之一)
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潜入文本语言的深处,体验、感悟、理解、品味文章的情感和语言,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以及讨论交流的方式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心理及性格特点。
边紧扣中心赏析课文内容,边体味语言表达的精妙,在精要的分析演绎中,领悟语言表达规律,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三、走出文本,回归语言表达,实践“语言工具”的运用
1.整理文章结构
此时整理课文结构,水到渠成。在文章中心的统领下,学生对已领悟的语言材料进行意义归并,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及特点,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紧接着进行运用语言的表达训练。可这样引导:
师:课文哪几小节直接表现了中心内容中的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2至4小节。
师:为什么与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分开?
生:第一节是前两次的拜访情况,第五小节写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事。
师: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拓展文本空白
文本中有很多空白,有想象的余地。围绕文章中心,进行恰当的想象,既深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为随文练笔做好准备。一篇课文中可拓展延伸的地方很多,面面俱到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篇课文可抓住这一点处理:刘备在门外等诸葛亮时,重点写了刘备的动作和神态,关羽、张飞也在旁边等,根据他们的性格与心理,想象他们会有什么动作和神情呢?完成下面的延伸题:改写第四小节,想象关羽、张飞等候诸葛亮时的情景,增添相关动作和神态描写。
3.迁移仿写文本
根据中心赏析文本的目的,在于领会文本是如何做到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中有力地表达中心的。迁移仿写文本是反馈和巩固学生领会的有效途径,如没有这一环节,以上的内化积累就缺少了最后的外化运用,教学结构是不完整的。文本中可仿写的资源很多,可以扣住中心内容和重点段落,也可以仿写全文。
文本的“开发三部曲”,可简要地表述为:立足文本语言,回归作者思绪,得“意”——顺应作者思绪,领悟文本语言,用“意”得“言”——走出文本,回归文本语言表达,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