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启用蝴蝶监测环境 或能预警极端天气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认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近年来,我国雪灾、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或许可以用生物监测来预警。近日,环保部首次启用了蝴蝶监测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有着“蝴蝶教授”之称的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指 出,蝴蝶群类已经在地理分布范围、生活史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
  环保部这次启动的首次全国蝴蝶监测,覆盖国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之所以选择蝴蝶作为监测对象,是因为蝴蝶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超过鸟类和其它昆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此前已经有欧洲、北美的相关国家采用蝴蝶监测的方式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
  李朝晖指出,随着国内城市化现象的不断扩大,自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蝴蝶是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某种蝴蝶对应某种植物,一旦某种植物消失,则以此为食的蝴蝶也会消失不见;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蝴蝶是变温动物,不能调节自身体温,所以对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李朝晖说,环保部之前采用鸟类、两栖动物进行监测,现在时机和条件成熟,蝴蝶就能派上用场了,这一技术完全符合目前国际通用准则。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专家指出,我国一直缺少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数据,现有生态监测体系也多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监测,野生动物监测也多被边缘化。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可能有滞后效应,只有建立包括动植物学在内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站点,或在现有的监测站点中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才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
  因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对野生动植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提早调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的休闲方式,群众的文化表达形态。如何使这种文化形态融入社会大文化之中,如何把蕴含在这种群众文化中的生态美、艺术美、时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照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没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对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而分析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成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也是提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1.教育环节简单 过程脱节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适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形式丰富,包括以技术培养为核心的劳技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基本理念的科学课程、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能高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