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闻金字塔顶端的产品,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纸媒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呈现。文章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纸媒受到强烈的冲击,纸媒深度报道转型面临四重障碍。文章通过分析案例,提出深度报道转型的四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深度报道;转型;对策和建议
纸媒深度报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竞争优势依然明显,如何在融合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变革途径,以获得新的价值,值得业界认真探讨。
一、纸媒深度报道转型的四重障碍
深度报道是通过客观、理性地调查事实、分析材料、解释现象、论证事理,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内涵、展现事件真相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采编过程的复杂性、视角的独特性和内容的厚重性,使其一直以来都处于新闻的金字塔顶端,并长期作为传统纸媒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对那些具有理性认知需求的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一些优势在逐步转变为劣势,面临重重困境。
(一)读者群体萎缩
事实证明,在与组织结构高效、技术占据优势的互联网媒体抢时间的竞赛上,即使是“短而快”的硬新闻,传统纸媒也处于劣势,更别提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度报道了。
极致追求快速高效的社会节奏和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让“浅阅读”“快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浅尝辄止、不求全解的碎片化阅读,也就是在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甚至是阅读思想上都追求碎片化的一种新阅读方式。相比之下,篇幅较长、线索繁多、内容复杂、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阅读、付出一定心神去理解的深度报道,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
《桂林晚报》于2010年抽调精兵强将创办了一个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宗旨的《新闻调查》栏目,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桂林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栏目,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但从2015年后,這个栏目就逐渐显现出难以为继的颓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丰富资讯,使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和吸引力下降,以报纸为呈现载体的深度报道,需要读者去主动寻找,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则是主动去接触读者,这就使得深度报道与读者的黏性逐步减弱。
而与“浅阅读”伴生的新闻“娱乐化”,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猎奇式阅读和非理性误读,让读者失去了读深度报道的“注意力”和耐心,这也在加速深度报道读者群体基数的缩减。
一方面,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相比深沉的理性逻辑剖析,那些新奇浮夸的表象和细节呈现更能吸引读者眼球,也更具备谈资。另一方面,“浅阅读”削弱了年轻一代读者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和理解能力,让需要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为基础的深度报道阅读变得愈加晦涩乏味。当人们更习惯于浮于表面的猎奇和碎片化消费时,肩负守望社会责任的深度报道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二)生产成本太高
传统纸媒特别是都市类报纸都必须直面市场,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就无法避免。
《新闻调查》栏目创立之初,对调查记者的绩效考核就采取了特殊的优待政策,要求每个记者每个月只需要完成采写3篇深度报道的基本任务,即可获得报社平均绩效系数的得分,超额另计。
但是,即便是一篇普通品质的深度报道,从寻找选题、确定选题、选择视角、深度挖掘、调查采访、撰写初稿、编辑修改等一整套基本流程走下来,一般也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记者投入至少10天的时间。折算下来,报社为一篇深度报道付出的稿酬成本也是常规报道的几倍。而在目标读者群体日益萎缩的背景下,深度报道直接转换为读者数量和影响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前新闻版权保护不完善,网络上非法转载、剽窃现象普遍,这也使得原创深度报道的成本收益严重失衡。
在现实利益的权衡下,越来越多的纸媒尤其是地市级纸媒面对重大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无法继续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从而导致深度报道经常反应迟缓甚至失声。
(三)技术渠道滞后
当社会资本大举进入传媒领域,技术和渠道成为占领读者市场的关键因素。最初不生产内容,却依靠大数据筛选技术轻松占领新闻资讯高地的“今日头条”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抛开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那些头部平台不谈,即使是曾让传统优势纸媒颇为不屑的自媒体,也开始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
进入门槛低的自媒体遍地开花,首先对传统媒体展开群狼攻击的态势。其次自媒体在技术层面省略了传统媒体内容审核、流程把控等重要环节,对信息的传播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在时效上传统媒体无法跟上。或许纸媒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去批评自媒体呈现的内容只是片段和偏见而已,但无法否认,自媒体在传播上比传统媒体内容更凸显、速度更迅捷。相比之下,当纸媒按照习惯的操作流程在对一个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全面把握、客观调查之后再去深刻分析时,纸媒面临的却是舆情风暴已经过去、公众注意力已经转移的尴尬,传统深度报道一贯形成的舆论主阵地优势在快速生成和急速传播的自媒体挑战下处境不佳。
再看传统纸媒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行政体系或新闻采编队伍,他们对内容有足够的重视,却经常忽视技术和渠道升级,或者不足以承担新媒体技术和渠道的革新重任。而实践中,传统媒体创建新媒体后,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现状也难以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加入,导致延伸推送、阅读习惯测算等基本后台服务能力缺失,最终只能在与互联网巨头和自媒体群狼的角力中败下阵来,不断让出市场份额。
宣发渠道层面,在互联网寡头和自媒体的双向夹击下,传统纸媒逐渐失去权威优势,读者注意力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稀缺资源。
一些地市级纸媒,早就建立一网一端,但缺乏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和雄厚资金、技术的支撑,这些渠道拓展的探索结果并不理想,甚至是形式大于实质。
即便是在纸媒最具优势的内容层面,因为深度报道本身具有的调查性、深刻性、干预性、预测性等特性,无形中抬高了阅读的门槛。在纸媒现有的平面图文呈现方式之外,如果不能辅以新的呈现手段,则很难再吸引阅读习惯已经改变了的年轻一代读者。
【关键词】深度报道;转型;对策和建议
纸媒深度报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竞争优势依然明显,如何在融合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变革途径,以获得新的价值,值得业界认真探讨。
一、纸媒深度报道转型的四重障碍
深度报道是通过客观、理性地调查事实、分析材料、解释现象、论证事理,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内涵、展现事件真相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采编过程的复杂性、视角的独特性和内容的厚重性,使其一直以来都处于新闻的金字塔顶端,并长期作为传统纸媒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对那些具有理性认知需求的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一些优势在逐步转变为劣势,面临重重困境。
(一)读者群体萎缩
事实证明,在与组织结构高效、技术占据优势的互联网媒体抢时间的竞赛上,即使是“短而快”的硬新闻,传统纸媒也处于劣势,更别提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度报道了。
极致追求快速高效的社会节奏和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让“浅阅读”“快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浅尝辄止、不求全解的碎片化阅读,也就是在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甚至是阅读思想上都追求碎片化的一种新阅读方式。相比之下,篇幅较长、线索繁多、内容复杂、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阅读、付出一定心神去理解的深度报道,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
《桂林晚报》于2010年抽调精兵强将创办了一个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宗旨的《新闻调查》栏目,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桂林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栏目,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但从2015年后,這个栏目就逐渐显现出难以为继的颓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丰富资讯,使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和吸引力下降,以报纸为呈现载体的深度报道,需要读者去主动寻找,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则是主动去接触读者,这就使得深度报道与读者的黏性逐步减弱。
而与“浅阅读”伴生的新闻“娱乐化”,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猎奇式阅读和非理性误读,让读者失去了读深度报道的“注意力”和耐心,这也在加速深度报道读者群体基数的缩减。
一方面,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相比深沉的理性逻辑剖析,那些新奇浮夸的表象和细节呈现更能吸引读者眼球,也更具备谈资。另一方面,“浅阅读”削弱了年轻一代读者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和理解能力,让需要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为基础的深度报道阅读变得愈加晦涩乏味。当人们更习惯于浮于表面的猎奇和碎片化消费时,肩负守望社会责任的深度报道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二)生产成本太高
传统纸媒特别是都市类报纸都必须直面市场,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就无法避免。
《新闻调查》栏目创立之初,对调查记者的绩效考核就采取了特殊的优待政策,要求每个记者每个月只需要完成采写3篇深度报道的基本任务,即可获得报社平均绩效系数的得分,超额另计。
但是,即便是一篇普通品质的深度报道,从寻找选题、确定选题、选择视角、深度挖掘、调查采访、撰写初稿、编辑修改等一整套基本流程走下来,一般也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记者投入至少10天的时间。折算下来,报社为一篇深度报道付出的稿酬成本也是常规报道的几倍。而在目标读者群体日益萎缩的背景下,深度报道直接转换为读者数量和影响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前新闻版权保护不完善,网络上非法转载、剽窃现象普遍,这也使得原创深度报道的成本收益严重失衡。
在现实利益的权衡下,越来越多的纸媒尤其是地市级纸媒面对重大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无法继续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从而导致深度报道经常反应迟缓甚至失声。
(三)技术渠道滞后
当社会资本大举进入传媒领域,技术和渠道成为占领读者市场的关键因素。最初不生产内容,却依靠大数据筛选技术轻松占领新闻资讯高地的“今日头条”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抛开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那些头部平台不谈,即使是曾让传统优势纸媒颇为不屑的自媒体,也开始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
进入门槛低的自媒体遍地开花,首先对传统媒体展开群狼攻击的态势。其次自媒体在技术层面省略了传统媒体内容审核、流程把控等重要环节,对信息的传播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在时效上传统媒体无法跟上。或许纸媒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去批评自媒体呈现的内容只是片段和偏见而已,但无法否认,自媒体在传播上比传统媒体内容更凸显、速度更迅捷。相比之下,当纸媒按照习惯的操作流程在对一个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全面把握、客观调查之后再去深刻分析时,纸媒面临的却是舆情风暴已经过去、公众注意力已经转移的尴尬,传统深度报道一贯形成的舆论主阵地优势在快速生成和急速传播的自媒体挑战下处境不佳。
再看传统纸媒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行政体系或新闻采编队伍,他们对内容有足够的重视,却经常忽视技术和渠道升级,或者不足以承担新媒体技术和渠道的革新重任。而实践中,传统媒体创建新媒体后,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现状也难以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加入,导致延伸推送、阅读习惯测算等基本后台服务能力缺失,最终只能在与互联网巨头和自媒体群狼的角力中败下阵来,不断让出市场份额。
宣发渠道层面,在互联网寡头和自媒体的双向夹击下,传统纸媒逐渐失去权威优势,读者注意力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稀缺资源。
一些地市级纸媒,早就建立一网一端,但缺乏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和雄厚资金、技术的支撑,这些渠道拓展的探索结果并不理想,甚至是形式大于实质。
即便是在纸媒最具优势的内容层面,因为深度报道本身具有的调查性、深刻性、干预性、预测性等特性,无形中抬高了阅读的门槛。在纸媒现有的平面图文呈现方式之外,如果不能辅以新的呈现手段,则很难再吸引阅读习惯已经改变了的年轻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