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潜入心灵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典文献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急功之速成,无信仰之追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其没有榜样去学习,没有环境之熏陶,所见皆为黑色灰色反面负面的事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使命的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篇目之多,时间跨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内涵之深,都应该是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的经典范本。这些优秀作品可以引领学生探寻中华文化之根源,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的炎黄子孙。
  1.传统美德。“文化包括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道德的躯体,道德是文化的灵魂。”(王殿卿《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远从圣人开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体现了圣人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到亚圣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爱民之心即爱国之情。再到后来的《离骚》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辛弃疾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源自诗人的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岳阳楼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是体现了诗人忠其君怜其民的爱国热忱。如今的中学生身处和平之年,民族国家意识淡薄,不知虽然我们已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当今世界还有民族之间战争爆发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将这些爱国主义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人生价值观。高中文言文篇章是树价值观之典范,立人生观之楷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私观、荣辱观、义利观和生死观等。如《论语》“克己复礼”告诉我们要克制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传递着孟子对人生得志与失意的认识。《屈原列传》记屈子为理想而奋斗至死不渝的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生活优裕,难有忧患意识,抗挫能力更差。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你却步不前,对于强者你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伶官传序》《阿房宫赋》《六国论》等名篇让学生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具有忧患意识。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训诫于今人更像振聋之警钟。
  3.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态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追求。例如:《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持正道到死不变的精神追求;《苏武传》中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不屈抗争;《惠子相梁》中惠子的高洁志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愚公移山》中愚公一家不畏险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这些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都可以拿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卓越的楷模意义。
  4.隐逸思想。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孔孟,退而老庄。”即要么入世为宦,匡扶社稷,建万世之功名;要么淡泊名利,退隐山林,求精神之自足。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表达隐逸山林与自然同化的情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摆脱生死之痛。陶渊明用《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向往归隐的情怀,“误落尘网中”“性本爱丘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淡泊功名,以自我精神自足为乐,东皋舒啸,清流赋诗,宁曳尾于塗中,也不投身黑暗浊流而染其身。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应当正面引导学生以其品行为榜样,发扬先人的楷模作用。
  5.审美情趣。文言文中的美多种多样。仅一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已令我们目不暇接了:《长恨歌》中凝聚现实深沉之美;《湘夫人》中洋溢浪漫真情之美;《蜀相》《阁夜》中蕴含沉郁顿挫之美;《春江花月夜》中飘逸着宁静之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挥洒出想象瑰丽之美。还有《出师表》中孔明的忠君之诚,《陈情表》中李密的至孝之心,《祭十二郎文》中退之叔侄之谊,此皆为世间至情之美,读之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名家们谱写了中华民族至真至纯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还是关注人生、体察世情,无不彰显出深沉的美学积淀。通过认真教授,教师定能润物无声;通过认真品读,其美必定可以潜入学生心灵。
  关于如何渗透,我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1)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从文言字词这个必要的教学环节入手,去探讨学习汉字的起源开始,再逐步深入,去探寻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源各自的姓氏文化。
  (2)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目标设定,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达到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目标。如在教授《氓》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那位女子开始对美好爱情的热切渴求,并为之付出努力;但当她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失败婚姻时,她毫不留恋,毅然决然,“亦已焉哉”。以此培养学生有一个纯洁而理智的爱情观。
  (3)既要树正面的榜样,也不可忽视立反面的典型。《大铁椎传》中的“大铁椎”豪迈直爽,侠义之风令“宋将军”折服,更令学生崇拜不已;而《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自欺欺人、虚伪丑陋则为学生所不齿。以正面的形象鼓舞激励学生,以反面的典型警醒训诫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形成。
  由于近年来高考取消了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字词句,轻传统文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深悟文言文包含的文化内涵是现代作品无法替代的,蕴含的文化品位也是至高至纯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现实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突破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的重围,注重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远大目标。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政党权威既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客观要求。在民族危机背景下,随着近代中国整体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滥觞,现代政党应运而生并担负起建构民族国家的使命。然而,民族国家建构的极端复杂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政党必须具备高度的权威。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权威进而成功地推进民族国家建构的事实,在理论和实践上印证了政党权威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新形势下
[摘 要]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文简称《纲要》)的目标和要求,江西宁都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倡导教师、学生二者角色的转变,教改成为新常态,教研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  [关键词] 县域课改 新常态 新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96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各地持续展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教师都能够从身边的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离不开收尾的艺术处理。那么,怎样才能在最后的几分钟里让课堂绽放光彩呢?通过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演绎课堂小结的精彩:  1.提出质疑,辨析讨论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议,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议论,探索解决问题,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使学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普通教师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本文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谈一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文章若有个靓丽独特的题目会让人对文章“一见钟情”。因为文章的题目恰如它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引起阅读兴趣,达到“题好一半文”,甚至“题好一半分”的效果。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的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动脑筋,多下工夫。  一、以大化小法  即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做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方法。如200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作
[摘 要]高三迎考复习中,学生常会在阅读中急躁地只看到题目而不见文本,出现一些不该有的低级错误。把握文本标题,清晰梳理文本结构,注意语境,这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读懂文本,明晰文本“写什么”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迎考复习 关注标题 梳理结构 紧扣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17  在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中,很多
经过半个学期的一轮复习(8月底到11月初),进度已过半(复习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两次模拟考,班级平均分都徘徊在40多分。本文重点分析在一轮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成因,寻找对策,增强学生迎接高考的自信心。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不看书、不做题(不做主观题),其表现在平时上课不专心,打瞌睡,玩手机。二是付出了时间却得分不高,其表现在复习过的内容考试时也有丢分,没复习到的得
【摘 要】 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新教材具有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等特点,深受老师、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存在着词汇量过多,编排顺序不够合理,对话活动过多,背景知识过少等缺点。本文将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整课文的顺序,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及语法知识,减少词汇及对话活动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目标 教学 特点 调整 增减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以其强大而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摘要]《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本课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课堂由“自主学习、活学活用、互动探究、问题生成”四个环节组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完成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国1787年宪法自主导学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