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书声琅琅"固然重要,"静心默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讲,默读是一种比朗读更为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都要靠默读去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新课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成为空谈,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高。让默读回归我们的课堂,让阅读教学真正实现”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在初读时感知默读
  对第一次接触的文章,应先进行默读。因为默读既可以快速地感知全文,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又可以为后面的情感朗读奠定基础。特别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默读往往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有效的感知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遍课文,一般需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圈点批注,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过场而已。教学中,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积极营造静谧的默读空间。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或阅读资料解决形、音、义问题。提出默读要求后,教师应扮演观众角色,专心倾听,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随时了解学生默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引导点拨做充分的准备。
  二、在疑难处质疑默读
  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原本理解不了的疑难“断点”往往能迎刃而解。质疑默读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揭露矛盾、激发思维、形成“悬念”。学生在默读中潜心会文,独立思考,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感受。而且在默读中发现问题,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三、在情深处咀嚼默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语文是深情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老师在教学时紧抠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的默读,进行赏析、涵咏、咀嚼,学生在静静的读书“场”中没有喧嚣,没有干扰,进入了自我陶醉和全神贯注的境界,其感知和理解的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四、在对话前评价默读
  对话交流必须以学生个体的理解为基础。“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应该说,默读更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评价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对文本提供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从最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方式,按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能力来看,要学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对话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教师应制造一些“沉默”机会,让学生沉浸于文本。“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思考中变得自信而睿智,思维也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为以后的有效对话积累了丰富的谈话基础。例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在他的课堂中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这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学生与其说是在静思默读,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是在圈画批注,不如说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升华。
  总之,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潜心会文本,批文以入情”。语文课堂需要静悄悄的静思默想,需要与文本真实而深入的对话。"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体味、想象的课堂,缺少了内化过程的课堂,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让我们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激情四射,精彩纷呈。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在无声中听欢歌吧!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孩子学习科学是最好的时期。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儿童早期教育研究都表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他们对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这一时期若得到及时良好的培养,进入中学和大学后,或者进入成年后会得到高度发展。  【关键词】科学 好奇 生活 创新 多媒体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读书有三境界。细细玩味,我认为识字教学亦有此三境界。识字教学的第一境界,看横是横,看竖是竖,每个汉字都是一个个基本笔画的简单组合,是满眼“西风黄叶,山阔水长”的枯燥秋景。老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易错,易忘。识字教学的第二境界,便是在橫竖撇捺间反反复复地揣摩,观其形之美,让学生经过反复地抄写,直至把它熟记在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把字写正确,写漂亮,但不一定能正确运用。识字教
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类智能型的纳米磁性材料,兼具纳米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双重特性,如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磁响应性、磁致热性等,并且由此派生出许多固体材料不具备的重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