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逆反,是该年龄阶段的必然,难以避免,也更是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必须清醒地正视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如何引导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叛逆期;逆反心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当个人欲望和需要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时,常会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失调,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发生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这是由于高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等因素决定的,是其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特别是心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致使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出现叛逆现象。
中学生逆反,是该年龄阶段的必然,难以避免,也更是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必须清醒地正视这一问题,需要三方面合力,父母、老师应“严慈相济”“亦师亦友”,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重视情感认知、实践与体验。
一、帮组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独立意义且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是处理好青春期身心突变期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基础,更是发展自己的必要前提。
例如我们班上的小娟同学和具有从众心理的小廖同学等人,就是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加之青春期的他们缺乏一定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因此,在这方面,只需对其晓之以理,必要时更需动之以情,明辨是非道理,即可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便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
二、家长应是民主平等、尊重友好的家庭氛围,不造成“爱缺失”的假象
上文提到的小娟同学,从班级语文老师了解到,小娟在日记中经常对妈妈的描述总是贬义词多余褒义词,在儿时的回忆中充满了暴力,铺天盖地的作业以及妈妈们留给自己的“一个矮而心狠”形象。记得其中的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她,总是打我:回家晚了,他打我;数学考了98分还差2分,她骂我,从不夸我;作业没做,她还是打我。我的童年,不是打就是骂,我是一个不幸的人。就连最爱我的爸爸,也是因为她的小气,爱贪便宜,让爸爸吃了过期的或快要过期的饮料或是啤酒,得了重病;她也不爱我,四岁才把我从外婆家接回身边……”又如小廖同学,网瘾的原因是妈妈过于疼爱,一味地放纵,久而久之,一发不可收拾。综合看来,娟妈、廖妈对孩子的“爱”各有偏颇,造成了不被理解、缺乏宽容、“缺爱”的错觉。
三、老师要懂得理解和爱护学生,“给学生面子”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则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甚至误入歧途,自此沉沦,一蹶不振。所以,作为一线教育者,我们应该全面了解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应该有一颗宽容的仁爱之心,要懂得理解、爱护学生,给学生“面子”,用爱去教育,不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正如苏姆林斯基所认为的,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鉴于此,对于小娟、小廖同学,刚柔相济,首先,树立自尊心,给其形成要面子的强烈愿望;在人格上,不把其当小孩子,给予充分尊重和信任;然后,分析逃校的原因,在建立人格信任的基础上立有保证或是书面协议,请担保人,以及在班里形成“戒网”小组,进行监督;最后,学校与其家人联系建立统一战线,加强其假期的业余时间管理,在不形成不良嗜好的前提下,实施“奖惩措施”。
四、加强前期观察与疏导,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到三管齐下
基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到小娟对母爱的缺失的误解,几番邀请我终于见到了娟妈(矮胖,满头银发,看上去60岁上下,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从母亲对小娟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小娟是家里的二女,妈妈对小娟期望值十分之高。由于本来紧张的母女关系,再加上小娟随着自身的成长中独立意识的初步形成,变得开始叛逆、反抗、不服管,使得成绩下降。妈妈对此一再失望,几乎到了几经绝望的地步。在此期间,女孩子开始有了“漂亮”意识,所以也时常有些无理要求。比如零花钱变多了,有时要是不给,小娟就强行自己去售货钱柜拿,结果自然是遭到妈妈的一顿痛骂。就这样一来二去,母女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在娟妈诉苦的语言中,时常听见“她就是自私”等刺耳的词眼。这也就是小娟叛逆问题的最深处之所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是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娟妈对女儿的期望值,确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她相信女兒,懂得尊重女儿,改变粗放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与小娟的相处上,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用“爱”去化解彼此的误会,加强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教育小娟理解母爱,试着与多年不交流的妈妈去谈谈心,放假回去也做做家务,洗洗衣服等等。
现在的小娟在班里人缘很好,乐于助人;学习很用功。10月初,娟妈找到我,也开心了许多。所以,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用适当的“爱”,没有化解不了的叛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乔建中.基础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小平.学校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生;叛逆期;逆反心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当个人欲望和需要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时,常会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失调,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发生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这是由于高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等因素决定的,是其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特别是心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致使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出现叛逆现象。
中学生逆反,是该年龄阶段的必然,难以避免,也更是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必须清醒地正视这一问题,需要三方面合力,父母、老师应“严慈相济”“亦师亦友”,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重视情感认知、实践与体验。
一、帮组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独立意义且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是处理好青春期身心突变期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基础,更是发展自己的必要前提。
例如我们班上的小娟同学和具有从众心理的小廖同学等人,就是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加之青春期的他们缺乏一定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因此,在这方面,只需对其晓之以理,必要时更需动之以情,明辨是非道理,即可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便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
二、家长应是民主平等、尊重友好的家庭氛围,不造成“爱缺失”的假象
上文提到的小娟同学,从班级语文老师了解到,小娟在日记中经常对妈妈的描述总是贬义词多余褒义词,在儿时的回忆中充满了暴力,铺天盖地的作业以及妈妈们留给自己的“一个矮而心狠”形象。记得其中的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她,总是打我:回家晚了,他打我;数学考了98分还差2分,她骂我,从不夸我;作业没做,她还是打我。我的童年,不是打就是骂,我是一个不幸的人。就连最爱我的爸爸,也是因为她的小气,爱贪便宜,让爸爸吃了过期的或快要过期的饮料或是啤酒,得了重病;她也不爱我,四岁才把我从外婆家接回身边……”又如小廖同学,网瘾的原因是妈妈过于疼爱,一味地放纵,久而久之,一发不可收拾。综合看来,娟妈、廖妈对孩子的“爱”各有偏颇,造成了不被理解、缺乏宽容、“缺爱”的错觉。
三、老师要懂得理解和爱护学生,“给学生面子”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则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甚至误入歧途,自此沉沦,一蹶不振。所以,作为一线教育者,我们应该全面了解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应该有一颗宽容的仁爱之心,要懂得理解、爱护学生,给学生“面子”,用爱去教育,不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正如苏姆林斯基所认为的,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鉴于此,对于小娟、小廖同学,刚柔相济,首先,树立自尊心,给其形成要面子的强烈愿望;在人格上,不把其当小孩子,给予充分尊重和信任;然后,分析逃校的原因,在建立人格信任的基础上立有保证或是书面协议,请担保人,以及在班里形成“戒网”小组,进行监督;最后,学校与其家人联系建立统一战线,加强其假期的业余时间管理,在不形成不良嗜好的前提下,实施“奖惩措施”。
四、加强前期观察与疏导,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到三管齐下
基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到小娟对母爱的缺失的误解,几番邀请我终于见到了娟妈(矮胖,满头银发,看上去60岁上下,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从母亲对小娟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小娟是家里的二女,妈妈对小娟期望值十分之高。由于本来紧张的母女关系,再加上小娟随着自身的成长中独立意识的初步形成,变得开始叛逆、反抗、不服管,使得成绩下降。妈妈对此一再失望,几乎到了几经绝望的地步。在此期间,女孩子开始有了“漂亮”意识,所以也时常有些无理要求。比如零花钱变多了,有时要是不给,小娟就强行自己去售货钱柜拿,结果自然是遭到妈妈的一顿痛骂。就这样一来二去,母女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在娟妈诉苦的语言中,时常听见“她就是自私”等刺耳的词眼。这也就是小娟叛逆问题的最深处之所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是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娟妈对女儿的期望值,确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她相信女兒,懂得尊重女儿,改变粗放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与小娟的相处上,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用“爱”去化解彼此的误会,加强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教育小娟理解母爱,试着与多年不交流的妈妈去谈谈心,放假回去也做做家务,洗洗衣服等等。
现在的小娟在班里人缘很好,乐于助人;学习很用功。10月初,娟妈找到我,也开心了许多。所以,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用适当的“爱”,没有化解不了的叛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乔建中.基础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小平.学校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