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及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超声造影(CEUS)观察斑块表面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以临床诊断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为标准,比较两种技术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92例,其中男61例,女31例,年龄42~80岁,平均(63.5±7.7)岁,共105个斑块,依据有无发生斑块同侧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斑块的表面形态、新生血管等)。采用双盲法,以临床症状为标准分组,对于超声声像图进行χ2检验,明确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结果

(1)两组间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χ2=6.865,P=0.032)、CEUS增强程度(χ2=22.494,P<0.001);SMI图像斑块表面形态(χ2=10.367,P=0.006)、SMI显示新生血管(χ2=8.186,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MI和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的相关性(r=0.856,P<0.001)和诊断一致性(r=0.802,P<0.001)均较高。症状组中,SMI显示斑块裂隙及表面小凹陷占33.9%(20/59),CEUS显示斑块裂隙及表面小凹陷占25.4%(15/59),SMI对斑块表面细微不规则的显示更好。以斑块表面1级为标准时,CEUS显示斑块表面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42.4%,特异性80.4%,SMI显示斑块表面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54.2%,特异性76.1%。两者特异性相似,灵敏度SMI稍高于CEUS。(3)CEUS和SMI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r=0.802,P<0.001)较好,诊断一致性中等(r=0.539,P<0.001)。以增强程度2级为标准时,CEUS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75.8%,特异性67.4%,相同标准下SMI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58.6%,特异性69.5%。两者特异性相似,灵敏度CEUS高于SMI。

结论

SMI、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一致性较好,均较二维超声与症状相关性强,SMI对裂隙和斑块表面小凹陷的显示率及可重复性高于CEUS;与SMI显示新生血管相比,CEUS增强程度与症状相关性更强,两者特异性相似,CEUS敏感度高于SMI。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5 h内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有改善分为早期症状改善组和症状无改善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其中43例早期症状改善(3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美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我院内分泌科84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DPN诊断标准分为非DPN组542例和DPN组307例。检查血清25(OH)维生素D[25(OH)vitamin D,25(OH)VD]水平和血生化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新标记物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等指标对老年烧伤患者脓毒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老年烧伤住院患者62例,分为脓毒症组(12例)、局部感染组(21例)和未感染组(2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TREM-1和sCD163,应用R0C曲线分析sTREM-1和sCD163的诊断意义。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入选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同期遵循配对原则选择36例非高血压老年患者(非高血压组),两组患者均因胸痛、胸闷等冠心病症状就诊,实施冠脉造影和冠脉功能检测,观察两组冠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高血压组
增强型体外反搏作为一项无创辅助循环技术,在心绞痛、心力衰竭、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睡眠障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眼部缺血性疾病、突发性耳聋、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心理精神疾病等老年人多系统疾病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老年患者行体外反搏治疗,需进行安全评估并注意风险把控,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注重指标监测和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老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所致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结果18月龄C57BL/6J小鼠30只,数字抽签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假手术组小鼠开胸不结扎;(2)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2 h;(3)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参附组):开胸前30 min腹腔注射参附(10 ml/kg),余处理同IR组。监测3组小鼠心律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
目的探讨多系统受累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颅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的多系统累及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总结。结果患者以四肢无力、双侧面瘫、视物飞蚊症及皮下肿块起病。胸部CT示纵隔内及双侧肺门对称性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多发磨玻璃及网格状密度增高影。皮下肿块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考虑多系统受累结节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75岁及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75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排除临床变异退出患者后共纳入363例患者,分为临床路径组184例和对照组179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以及药费。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90 d后mRS 0~1分比例77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解剖复位固定小转子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9例,年龄60~84岁,根据Evans-Jensen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为ⅡB型13例、Ⅲ型6例。经后外侧入路显露并复位小转子,小转子行螺钉固定,股骨远近端用动力髋部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在老年人A型夹层行全弓置换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行全弓置换手术治疗老年(年龄≥60岁)主动脉夹层患者44例,根据是否采用aPRP分离回输技术分为对照组23例和aPRP组2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回访,并收集术前、术中资料及术后死亡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