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会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中学生作文中能大量引用诗歌的人凤毛麟角,会巧妙引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课标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可是在中学的作文里鲜少看见它们的身影。这是什么情况?七至九年级根据课程标准和省考纲的相关内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古代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31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做到“注重积累”的要求;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理解诗歌的意境已达到“感悟”的要求,最后记下品析的内容和理解好的意境来用在“默写填空”“选择题”“简答题”上——这固然在让学生掌握应试内容上简单又直接。试问,这样真的做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了吗?真的符合课程标准的“运用”要求了吗?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
  针对诗歌教学现状,我不禁蹙眉:必须改变!怎么办?
  一、我认为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做到“真学”的问题
  根据七年级学生模仿力较强,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丰富,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等特点,再根据诗歌教学要求,我先将七年级下册诗歌划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这三类,然后思考:对此,学生分别要学会什么?怎么学?教师该怎么引导呢?
  以抒情诗教学为例,我介绍一下思路。
  《春夜洛城闻笛》是统编版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就该围绕“抒情”二字开始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步骤。
  1.明确抒什么情这很简单,学生通过“读”的环节就能自行做到“原诗原判”——就是仅根据原诗内容一读就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只是要读懂抒什么情。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故园情”就是本诗抒情的指示灯,让人一目了然,毋庸多言。
  2.引导学生整理“如何抒”才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中就会自然涉及到炼字和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如:《春夜洛城闻笛》中引导学生关注“思乡”这个情感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一定要借助物象使其形象化,本诗中的物象就是“笛声”,这样表现手法自然就呼之欲出了——借物抒情。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笛声”特点,学生会很快找出:“暗、飞、散、满”这几个词;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仔细品读,这样既做到了炼字的训练,又很好地把修辞手法的赏析嵌入其中;还通过其“夸张”的修辞自然而然地提及作者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3.在作家简介和作品背景上不用刻意介绍,而是在分析引导过程中,在需要的地方恰当地提及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即可。
  这样,既可巧妙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整体化,也将抒情诗的欣赏思路清晰化,有利于学生在抒情诗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
  二、“真学”到位,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习完古诗词做到“会用”的问题
  诗歌的学习积累该有些功利性。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仅仅为了应试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么这样的教学即便有看似不错的成绩,却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积累诗歌功利一点来看,确实有助于写作,也应该有助于写作——我认为会用才能体现真学,诗歌学习更该如此。
  当然在开篇讲解一首诗歌时,学生对于诗词欣赏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完成,在掌握其思想情感以及意象意境等内容后,不仅通过背诵默写来考查学生掌握诗词的情况,还可用其他形式来考查。
  1.化身诗人,想象此情此景,以开火車的形式一人一句连缀成一个片段。在《春夜洛城闻笛》教学中,我就采用这样的方法:随机抽号,一人一句。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展开想象。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想象应具有合理性,不可与原诗内容无关。教师的及时引导,及时评价,有助于后面的学生更好地发挥。建议大家,既可随机抽号,也可小组讨论,还可采用师生同台等多种形式丰富诗词教学的课堂活动。
  2.化用情境,引用诗句——教师设计好写作片段,让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填空,这类似于试卷上的“理解性默写”。例如在《春夜洛城闻笛》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片段: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后,我起身打开窗户,初夏晚风拂过我疲惫的脸颊。抬头,又见躺在轻纱曼妙的薄云中的那轮圆月,又是十五了!我深吸一口气——虽然今夜我并未像李白一样有幸闻得一曲《折柳》,但是对半个学期才回一次家的我来说,此情此景下也不禁会生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绪啊!
  这个例子简单易学,学生跃跃欲试。在学生动笔前,教师需再次强调在“化用情境,引用诗句”时一定要明确所写对象与所引诗句之间的相似性,力求恰当。第二节课上,我用韩愈的《晚春》中“百般红紫斗芳菲”一试,效果显著。
  现附上该课教案,供同仁们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诗以及抒情诗的特点。
  2.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析诗歌,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3.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会恰当引用和化用诗歌。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抒情诗
  教学难点:学会恰当引用和化用诗词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所学的《木兰诗》是叙事诗,诗歌从内容上还可以划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今天我们将借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来一起学习一下抒情诗该如何欣赏。
  2.引导赏析
  朗读全诗: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2/3
  (2)思考:判断抒什么情?诗中的依据是什么?
  抒的是思乡之情
  依据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
  (3)小结:情感判断可从原诗中找到。又如我们所学过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判断抒情的依据是什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再读全诗,思考:情感是抽象的,如何将思乡之情具体化?(学
  生讨论,教师引导)
  寄
  思乡情?笛声
  (抒情) (借物) =表现手法
  巧写笛声:
  ①笛声特点:
  “散”:飞得到处都是
  “满”:萦绕全城
  小结:作者李白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有诗仙的美名,他的诗歌风格正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讲究的就是想象和夸张。还如我们所学过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就是大胆的想象,所以李白的抒情诗歌浪漫主义风格非常突出。
  ②笛曲内容:《折柳》(引导学生关注课下相应注释自行理解,提醒学生此曲多叙离别之情,“柳”是“留”的谐音,故古诗中常用“柳”来作惜别离别之情的意象。)
  ③句式特点:
  疑问句开头——突出笛声
  反问句结尾——强调情感
  (这样的好处是强调本抒情诗是借物抒情,借春夜洛城闻笛来引发思乡之情。)
  3.总结填空
  本诗运用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借笛声表达思乡之情;诗中笛声萦绕全城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它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4.齐读背诵本诗
  三、学生活动:请化身诗人,合理想象这首诗的情景,一人一句连成片段
  1.学生思考准备;2.学生上台展示;3.教师跟进引导;4.师生共同优化
  四、學以致用——化用情境,引用诗句
  例子练习: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后,我起身打开窗户,初夏晚风拂过我疲惫的脸颊。抬头,又见躺在轻纱曼妙的薄云中的那轮圆月,又是十五了——我深吸一口气——虽然今夜我并未像李白一样有幸闻一曲《折柳》,但是对半个学期才回一次家的我来说,此情此景下仍不禁会生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心绪啊。
  (提醒学生:在“化用情境,引用诗句”时一定要明确所写对象与所引诗句之间的相似性,力求恰当。)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感悟,让他们有根据地进行合理想象,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口、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大量的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这样的课堂与传统诗歌教学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乱”,却是做到了“真学会用”。
  总而言之,这样的设计走出了教师为主的旧课堂,学生的获得感强,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362000)
其他文献
1. 学校的讀书节盛大开幕,四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读书节有很多活动,包括二手书义卖、图书角展示、校园图书漂流等等,非常有意思呢!”双胞胎兴致勃勃地说。  2. 孩子们拿上横幅和装饰品,准备去图书馆门前的雕塑处。  “那里来往的同学多,”江川笑眯眯地说,“很适合给我们的二手书活动做宣传。”说着,他招呼小伙伴们一起走。  3. “我们应该接一些摊位上的活儿,这样边干活还能边看书。”
缤纷花纹纸
期刊
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一只鼹鼠,还有一间小木屋。  一朵旅行的蒲公英来到了鼹鼠的小木屋,鼹鼠盛情地招待了它。蒲公英问鼹鼠:“你住在这里不孤单吗?”鼹鼠想了想,笑着摇了摇头。没过几天,蒲公英又开始新的旅程了。  一只翅膀受伤的萤火虫来到了鼹鼠的小木屋,鼹鼠悉心地照料它。萤火虫望着孤零零的小木屋,问鼹鼠:“你在这里不孤单吗?”鼹鼠摇摇头说:“我最近想做一盏灯,可以照亮门前的路。我想得脑袋都疼,哪有空孤单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议题式教学更好地发挥政治学科的学科价值是政治教师普遍思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议题以推动课堂教学”这一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内容选择、价值引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092  在传统教
摘要: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门学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就既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又能有效地提升作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水平。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观赏地方文化、参与实践活动、实地景点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中语文
古裝剧里常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宰相”或者是“丞相”。在古代,宰相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的官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你知道宰相是怎么来的吗?
秦末的反秦势力中。项羽和刘邦是两支主要力量。
摘要: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浙江省高考技术学科的考试内容,从2020年1月开始该部分内容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分值占比由原来的36%增加至52%。其难度与广度也都有所提升,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难点。疫情当下的高考网络复习课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法,掌握扎实的算法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惧冗长程序的心理?如何留住学生,避免学生网络挂机?  关键词:高考复习;程序设计;网络授课  中图
你知道隐形眼镜吗?这是一种将镜片戴在眼睛里的眼镜,听起来很神奇是不是?那我們就一起来看看隐形眼镜的来历吧——
我在林子里散步的时候,突然踩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那东西“哼”了一声。  “咦,我刚刚踩到什么了?”  “呜噜呜噜……”  我急忙抬起脚,一只捕兽夹正吃力地活动着它的腮帮子。  “你踩到我的舌头了,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控制住自己,没咬住你的脚脖子。”  “实在感谢,你真是个好夹子。”  “是吗?”捕兽夹歪着头想了想,“我主人说,会咬的才是好夹子,我最好咬到一头熊。”  “這的确是捕兽夹应当做的,但老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