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模仿;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3—01
在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总喜欢讲授写作技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等。但效果如何呢?大多数学生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正如练武者有套路,书法有临摹一样,初学写作的中学生离不开对范文的模仿。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模仿能够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模仿范文,就能够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从而为今后的作文提供某种“范式”。因此可以说,“模仿”是一位无形的老师。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也是学生写作模仿的最佳范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积极因素,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模仿这些范文。比如教《少年闰土》一文时,在学习了课文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在十分钟之内写出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写完之后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判断你写的是谁;若判断对了,说明你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得好,写得成功。
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她,修长的身材,齐耳的短发,眉宇间的一双大眼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高兴起来满脸欢快,还会发出不断的笑声;严肃起来,整个脸部绷紧,是那样的威严。”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的语文课代表——”这位同学欣慰地笑了——她成功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模仿范文的例子,当然,模仿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现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对文章立意的模仿
古人论文,讲究立“意”。《文赋》里说:“意司契而为匠”;《文心雕龙》里也说:“意授予思,言授予意”。这里的立“意”相当于今天所确定的文章“主题”,对一篇文章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在“立意”和表达方法上,都是学生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的。作者对白杨树的形象做了具体的描绘:干——笔直;枝——直而紧密;叶——一律向上;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力争上游的印象,使人由白杨树的形象自然想起北方的农民,想起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想起了在我党领导下坚持战斗在华北平原上的抗日军民。此时,教师予以及时点拨:白杨树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所捕捉的寓情物,作者正是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象征在我党领导下的平凡而伟大的抗日军民,以表达尊敬和赞美之情。并进一步指出:捕捉寓情物是抒情散文构思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捕捉寓情物必须考虑到它和所象征的抽象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即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形神兼备,才会达到模仿的最高境界。
学习《白杨礼赞》后,学生模仿借鉴的习作很普遍。如以“春蚕赞”为题写老师的;以“青松赞”为题写边防战士的;以“水草赞”为题写普通劳动者的。从这些习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对范文的借鉴,学生能融会贯通,还能从模仿中生发开去,有个人的创新。
二、对文章结构的模仿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是“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它在一篇文章中非常重要,被喻为文章的“骨骼”。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是颇受中学生喜爱的作家,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等,其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物——事——理。即先由某物到某物,然后归于某种道理。有人称其为“杨式”散文结构,“杨式”散文在结尾处往往以“卒章显志”的写法,将其所谓形象归纳于思想,使读者通过一两句话领会全篇的题旨。学了这类文章,学生作文中普遍见到模仿的影子,不但写得思路清晰,条理井然,而且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新意叠出。可见学生对“杨式”散文不但乐于模仿,而且易于模仿。
上面所谈,均属对范文的整体模仿。此外,还有对范文的局部模仿,对表现手法模仿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中图分类号〕 G63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3—01
在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总喜欢讲授写作技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等。但效果如何呢?大多数学生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正如练武者有套路,书法有临摹一样,初学写作的中学生离不开对范文的模仿。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模仿能够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模仿范文,就能够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从而为今后的作文提供某种“范式”。因此可以说,“模仿”是一位无形的老师。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也是学生写作模仿的最佳范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积极因素,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模仿这些范文。比如教《少年闰土》一文时,在学习了课文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在十分钟之内写出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写完之后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判断你写的是谁;若判断对了,说明你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得好,写得成功。
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她,修长的身材,齐耳的短发,眉宇间的一双大眼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高兴起来满脸欢快,还会发出不断的笑声;严肃起来,整个脸部绷紧,是那样的威严。”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的语文课代表——”这位同学欣慰地笑了——她成功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模仿范文的例子,当然,模仿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现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对文章立意的模仿
古人论文,讲究立“意”。《文赋》里说:“意司契而为匠”;《文心雕龙》里也说:“意授予思,言授予意”。这里的立“意”相当于今天所确定的文章“主题”,对一篇文章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在“立意”和表达方法上,都是学生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的。作者对白杨树的形象做了具体的描绘:干——笔直;枝——直而紧密;叶——一律向上;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力争上游的印象,使人由白杨树的形象自然想起北方的农民,想起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想起了在我党领导下坚持战斗在华北平原上的抗日军民。此时,教师予以及时点拨:白杨树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所捕捉的寓情物,作者正是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象征在我党领导下的平凡而伟大的抗日军民,以表达尊敬和赞美之情。并进一步指出:捕捉寓情物是抒情散文构思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捕捉寓情物必须考虑到它和所象征的抽象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即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形神兼备,才会达到模仿的最高境界。
学习《白杨礼赞》后,学生模仿借鉴的习作很普遍。如以“春蚕赞”为题写老师的;以“青松赞”为题写边防战士的;以“水草赞”为题写普通劳动者的。从这些习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对范文的借鉴,学生能融会贯通,还能从模仿中生发开去,有个人的创新。
二、对文章结构的模仿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是“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它在一篇文章中非常重要,被喻为文章的“骨骼”。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是颇受中学生喜爱的作家,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等,其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物——事——理。即先由某物到某物,然后归于某种道理。有人称其为“杨式”散文结构,“杨式”散文在结尾处往往以“卒章显志”的写法,将其所谓形象归纳于思想,使读者通过一两句话领会全篇的题旨。学了这类文章,学生作文中普遍见到模仿的影子,不但写得思路清晰,条理井然,而且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新意叠出。可见学生对“杨式”散文不但乐于模仿,而且易于模仿。
上面所谈,均属对范文的整体模仿。此外,还有对范文的局部模仿,对表现手法模仿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