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忘“本”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想到了3点:开发课程资源、搜集处理信息、综合性学习,但是也忽略了3点:语文是学科课程、教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前者是应该强化,但课堂上做得是否恰当?后者又如何体现?笔者认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以避免我们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 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
  作为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积极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但是,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它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教学资源的主体,教师要用它教、学生要用它学。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课本则是课程的“肉体”。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教科书摆在了教育资源的首位,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决不能“忘本”。
  
  2 基本素养与时代新要求。
  的确,会搜集处理信息、会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但是,培养基本素养仍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语文的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仍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语文基本素养。
  
  3 语文课与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是学科课,而且是基础学科课。学科课的综合性学习应有别于纯粹的综合课,综合课是跨学科的,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应体现在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理解和运用的有效迁移上。
  
  4 语言文字与现代教学媒体。
  对语文教学而言,现代教学媒体能将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一定要用得恰当,尤其不能滥用,不可以让音像替代语文实践,仍应该坚持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如果学生能透过白纸黑字“看”到景,悟到情,那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注:2002年“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反思回望
  对于语文课“忘本”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源于本市的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执教者因片面地理解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使得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比如,新课改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第10项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很多老师将这十分之一的目标当成语文课的全部,课堂围绕着许多价值不大或毫无价值的课外资料打转转,丢掉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再比如,新课程倡导开发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又将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尽可能塞进课堂,错误地认为用上这些,就是开发了课程资源,对运用这些媒体和手段的目的和实效不去关注,也没有意识到教材是最具价值、“含金量”最高的资源。又比如,新课程倡导民主、倡导自主、合作,一些老师的课堂,又变成了学生又唱又跳又演,就是没有对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还有的课堂任凭学生的思维抛开语言的“约定俗成”的本质特征而信马由缰……一次又一次,坐在这样的课堂上,笔者都想大声地说:新课程不是这个意思!新课堂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能这样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理念!
  就是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受,促使笔者对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虽然当时自己觉得思考得很肤浅,甚至言不达意,但是,仍然想通过自己的笔,传达一下自己对新课程、新课堂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别让“伪新课堂”浪费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6年过后,回顾新课堂的种种变化,很庆幸自己当初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它对促进课堂由“无效、低效”向“有效、高效”迈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214号文件的出台给本就已处于下滑趋势的经济景气,狠狠的打了迎头一棒,也被几乎所有的媒体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传播着中央要继续打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信号,在社会上引发着强烈的恐惧感。似乎央行与银监会在对待房地产行业的看法仍停留在坚决打击并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  一个偶然的会议上,央行的领导谈了他们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建筑业在中国GDP中的贡献率是单一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其中房地产又占了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