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时空隧道连接过去与未来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山头屹立着一座插着一支香烛的“飞碟”。它建于前苏联时期,是为了纪念19世纪保加利亚抵抗土耳其侵略的一座巨型纪念碑,名为buzludzha。这个“飞碟”曾经辉煌无限,但随着苏联解体,保加利亚共产党的倒台,buzludzha不消几年已化为危楼,成为废墟。几年前的一天,杨潇在无意间看到几张关于此地的照片,却被这种破败中满是英雄末路的凋零美感动得一塌糊涂。随后的兩年内,她利用各种假期先后在此处度过了6个日夜,看到了它的每一面:白天、夜晚、迷雾、暴雪、电闪、雷鸣、盛夏、严冬。从此之后,她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探索奇境旅途。在酷暑的沙漠中穿行,在零下30多度的夜间翻越雪山,在古堡内被巡逻直升机搜查,在军事基地的雪夜躲避搜寻犬,在水位到大腿全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浸泡整夜,在雷雨天70多米高的纪念碑顶端与闪电擦身而过……这些极限的体验,每一次都将她的身体推向体能边缘,却将心灵牵引到更高的顶点。
  “对这件事上瘾,根本停不下来。”杨潇的原因非常简单。从寻找世界各地的废墟建筑,到整夜不眠的夜间拍摄,再到后期处理,杨潇的拍摄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体力和物力,可她却乐此不疲。工作之余,她每年都会安排3-4次的旅行。2016年,她在冬天前往了克罗地亚,启动了前南斯拉夫的废墟遗迹与纪念碑这个大主题拍摄;夏天去了法国大西洋沿岸,进行了惦念已久的大西洋壁垒系列的拍摄;9月份去了乌克兰,走访了基辅地下设施和切尔诺贝利。新的一年,她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保持纯粹、忘我的状态,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游戏中去。
其他文献
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耦合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的物质设计了许多新的检测方法用于电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便携、可靠和多通道等优点,尤其是当与微流控设备一起使用时能够精确地检测血液、尿液、唾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随着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的深入,新的信号放大的策略用于电化学免疫分析当中,以降低传感器的检测限。多酶标记的金属纳米颗粒、磁性微球和碳纳米管的使用使得信号放大
碳酸二甲酯(Dimethly Carbonate,简称DMC)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用途广泛的绿色基础化工原料,近十年来,全世界的产量增加了近20倍。1992年DMC在欧洲被登录为非毒性化学品,大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