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鳀鱼幼体日龄组成与生长

来源 :海洋水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日轮分析,研究了2001年6月山东半岛南部水域(35°00′N、121°00′E附近)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幼体的日生长和日轮组成.鳀鱼幼体的日轮数(I)和体长的关系式为:SL=3.45+0.32I.鳀鱼幼体体长的日生长率为0.32 mm/d.山东半岛南部水域2001年6月份的鳀鱼幼体主要由4日龄(孵化后的天数)和15~18日龄的幼体组成.体长日生长率相对小于产卵场在浙江和福建沿海,4月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北部和台湾东北部黑潮流域的鳀鱼幼体.
其他文献
基于1985—1986年和2011—2012年“北斗”号渔业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的底拖网数据,对细纹狮子鱼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卵径、性腺成熟度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
根据2004年5~6月在黄海南部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在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捕捞下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殖力及其与叉长、纯重等生物学参数关系的变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快速生长的第6代群体同一养殖池中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两个极端群体、海捕的中国对虾对照群体,进行生长相关遗传标记的筛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007年5月东海陆架区航次调查的颗石藻物种组成,给出了调查海区的颗石藻物种名录,并拍摄了出现的颗石藻物种的显微图像。本次调查共记录颗石藻物种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
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胚胎的程序降温冷冻保存进行了研究.通过稀释液的筛选实验,选择了一种培养效果好的稀释液DS1液.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对抗冻液的毒性耐受力,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取自韩国沿海和俄罗斯沿海的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效果稳定的引物,对每个群体40个个体进行扩增,各获
以PolyI:C(又称聚肌胞)为诱导剂,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浸泡和投喂3种途径诱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抗病毒蛋白Mx基因的转录,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干扰素下游基因-Mx基